摘要:从战国竹简到元朝断案,指纹识别早已在中国应用……
在很多侦探小说和悬疑电影里,罪犯留下的指纹往往是破案关键。而在现实中,指纹识别也无处不在——手机、门禁、过海关,全都要按指纹。
很多人以为,指纹识别是近代从欧美传来的技术。但其实,中国人用指纹破案、确认身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点击收看视频
考古学家在先秦时期的竹简上,就发现了“画指”“按印”的痕迹。那时无论是立案还是借钱,都要按个手印。道理很简单:手印按下去,就认账,不给赖账的机会。
唐代以后,纸张普及了。不识字怎么办?画个手指印!敦煌出土的合同上,买卖、借贷,都能看到指印代替签名。到了宋元时期,契约和诉讼更多,“签字画押”成了规矩,哪怕找人代写,也必须本人按手印。而且甲乙双方、见证人,一排人全要按手印。
官府也懂得用手印来分真假。比如字写完后手印必须压在字上,如果手印在字下,就可能是后来补写的假文件。

▲图源网络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还真靠指纹来破案。宋朝的法医教科书《洗冤录》,就提到过“手模”“掌痕”,用于验尸、验伤,证人作证时也要按手印。
而在元朝,有一宗非常著名的案件。当时,有一户人家被豪强伪造契约,强迫卖身,整整十七口人都被奴役。原告打官司,说对方伪造文书,但案子拖了很久,一直判不下来。

▲图源网络
负责的官员潘泽,拿起那份契约,突然盯住了一枚手印。他发现:契约上写,按印的是十三岁的孩子,可这枚指纹的纹路,怎么看都像成年人的。
他马上找来十几个十三岁的少年做对比,果然,小孩子的指纹纹路稀疏,成年人的纹路更密。
结果真相大白——契约是伪造的!豪强当场认罪,十七口人获救。现代科学也证明,指纹的纹路密度确实会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七百多年前的官员,居然靠肉眼比对指纹破案!

▲《洗冤录》作者宋慈,图源网络
到了明清,指纹更普及了。买地要按指纹,结婚要按指纹,卖身契也要按指纹,有些衙门甚至把百姓的手印登记下来,方便以后查证。
同时期的欧洲,还在用签名、印章和家族徽章,文盲就画个叉号。一直到19世纪,欧洲才正式把指纹引入刑侦。

▲图源网络
而中国古人在指纹应用中还摸索出不少实用技巧:手印要盖在关键字旁边,防止涂改;文件要用朱砂按印,印迹更清楚;比对时要看印迹是否完整,有没有动过手脚。
从最早的“画指”,到后来的“打手摸”,再到今天的高科技指纹识别,这就是我们古代契约文化留下来的遗产。现在,手机里的指纹识别模块,不光能看纹路,还能感应皮下的血流、温度,甚至能分辨真假手指。

▲图源网络
最后,给大家留个问题:常见的指纹有三种——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你是哪一种?

在评论区告诉我,看看哪种最多,也看看有没有和你一样的朋友!
原创文章,作者:羊城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古代是如何用指纹识别破案的?》https://www.gznf.net/story/15221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