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香港人气偶像姜涛在西环坠海,所幸无大碍。消息一出,香港媒体连日跟进,粉丝疯狂慰问,几乎全城关注;但这件事在广州的讨论热度就低很多。这恰好应了那句网络玩笑话:“姜涛红不过罗湖。”为什么一个在香港红到发紫的偶像,在广州却始终难以出圈?
▲视频号“劳历事”截图
姜涛是选秀节目《全民造星》的冠军,短时间内成为香港Z世代的代表性偶像,粉丝团“姜糖”声势浩大,常年占据投票榜单高位。但在广州,即便同样年轻、同样接触网络的群体,对他的认知却远远不如预期。
其实,广州并不排斥香港艺人。张国荣、谭咏麟、Beyond、四大天王、陈奕迅……早年几乎家喻户晓,就算如今,香港歌手来广州开演唱会,仍是一票难求。
广州人对香港流行文化的接受度,从来不低。但到了姜涛这代偶像,却像卡在深圳河,难以延伸影响力。原因之一,是他的走红路径发生了变化。姜涛并不是靠传唱度高的歌曲、积累多年的演艺作品打响知名度,而是靠选秀一夜爆红、社交媒体发酵、粉丝控评刷榜推动起来。这种“粉丝驱动型”偶像,在内地也不少,比如蔡徐坤、时代少年团等,红得快,争议也多。
问题是,这类偶像红的方式,对“路人缘”并不友好。核心粉丝极为热情,圈外人却常质疑他们唱跳一般、缺乏代表作,只靠粉丝“捧红”。这种反差,容易引发反感,尤其在广州这样“讲实际”的城市更是如此。另外,不同世代的审美差异,也放大了这道裂痕。Z世代粉丝喜欢姜涛,不单是因为他跳唱能力,而是觉得他“真实”、“有成长感”,像陪自己成长的朋友。追星对他们而言,是情感投射和陪伴。
而许多中年观众更看重传统标准——唱功、演技、代表作。这类观众正是广州主流消费群体的一部分,自然难对姜涛产生强烈共鸣。再加上广州的整体文化气质偏务实低调,对粉丝集资、机场应援、控评刷榜等“追星操作”接受度不高,反而容易被看作“太浮夸”、“本末倒置”。
类似的现象,其实不只针对姜涛。近年来,许多内地偶像在广州同样水花不大。这不是谁的问题,而是一种大众对“偶像逻辑”的质疑:你红,是因为你真好,还是因为你的粉丝努力?
还有的是,姜涛在香港走红,还有一个特殊背景——他被赋予了一座城市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之后,他成为部分年轻人眼中“香港仍有希望”的代表,情绪投射远超个人实力。但这些情绪,在广州没有太大的共鸣。至于平台影响也不可忽视。由于姜涛背后的ViuTV并未在广州正式落地,加上缺乏本地宣传渠道,所以也令姜涛的曝光度天然受限。
而广州的年轻人可选项众多,既有内地各类选秀艺人,又能接触日韩流行文化。相比之下,姜涛的“稀缺性”在香港明显,但在广州“可替代性很高”。当然类似的“红不过罗湖”现象,其实是双向的:内地偶像打进香港市场也一样不容易。在这个一切靠算法和热度堆起的年代,偶像要如何从粉丝圈走向大众认同?这是所有新生代偶像都要面对的挑战。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姜涛红不过罗湖”?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认真果句,说姜涛粉丝是Z世代。Z世代可不背这锅。
建议小编再认真调研一下他的粉丝群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