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市井坊间,有一句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俗话:“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东山是官宦人家的聚居地,而西关则是巨商大户的乐园。东为豪门,西为富户,左右逢源,成为广州一大人文景观。但从历史渊源上考察,西关的发迹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甚至更早,而东山的繁兴,不过是近百年间的事情。

东山

东山

西关

西关

我是赞成从地缘角度考察人文历史的。从古至今,广州都是一个商业城市。粤商对政治敬而远之,埋头经营,不事喧哗的性格特点,世界公认,我想与地理气候环境不无关系。

虽然两汉广州已经非常繁荣,至唐宋时代,更成为天子南库。明代的广州城西,已是车马喧阗、繁华热闹之地,绸缎、铁器、蔗糖、布匹、茶叶、地席、木棉和瓷器的货栏,一家连着一家。在十八甫一带,建起了美轮美奂的怀远驿,以招徕外商,驻泊买卖。明代中叶以后,粤商已经成为与徽商、晋商、闽商齐名的一大地域性商人集团,西关更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

西关人家的生活

西关人家的生活

西关人家的生活当广州各个码头,舟楫繁多,客似云来,西方的远洋商船卸下毛织品、棉布、皮革、毛裘、火油和鸦片,运走一船船的茶叶、地席、绢丝、砂糖、瓷器时,广州的东山,却还是一片丘陵起伏,乱草丛生的荒地。那么,东山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发起来的呢?又是如何成为官宦人家的聚居之地的呢?

让我们的视线回到1905年前后。当时,朝廷为了改革军队,着手裁汰勇营,编练新军。广州新军就驻在燕塘。科举被废止后,学而优则仕的途径,从此行不得也;身处十字街头的知识分子,傍徨苦闷,有些“走出西门口”,改行从商,做了买办;有些则“走出大东门”,在强烈的军国民思想熏陶下,相信军队是国家的神明,振兴民族的希望,于是投笔从戎,加入新军。燕塘、农林试验场(今农林路口)、东较场都是军队经常训练的场地,城里当官的要去观操,于是便修筑了从大东门到燕塘的官道。

广东咨议局

广东咨议局

交通方便了,沙河的农民可以随时进城卖菜和买粪肥,燕塘的士兵们也可以经常进城逛街购物,革命党也揣着传单小册子,三天两头往军营里跑。你来我往,东山的人气便一天天旺了起来,许多原本的羊肠小道,也渐渐变成了阳关大道。1906年朝廷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以十年或十五年为期,施行立宪政治。1909年10月,广东谘议局成立,在东门外建起了谘议局议堂(即今天烈士陵园内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里聚集了一批热衷于推行宪政的士绅,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禁烟、禁赌、废除就地正法、创办平民教育,培育自治人才,推动自治进行等等令人兴奋的议题。这是一批有意识地与城内官衙分庭抗礼的维新人物。

在这里生活惯的人,怎么能适应西关的横街窄巷?

保安街、烟墩路、新河浦、达道路、合群路、培正路 恤孤院路、启明路、均益路、庙前街、共和路、竹丝岗、农林上下路、百子路等地,分布着一幢幢出自华侨之手的西式建筑。

广东咨议局每逢会期,许多外地议员到广州开会,为了方便,就在谘议局附近租房子住。于是,东臬大道、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一带的房子,开始多了一些长袍马褂的议员出入,房子也修葺得越发漂亮了。1915年以后,陆续有一些美洲华侨回国,在龟岗买地建房,开辟马路。他们盖的房子,与西关的古老大屋、竹筒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欧美风格。他们按照自己在西方生活的习惯,按照在西方见惯的建筑形式,照搬到东山。无形中,与西关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住惯了这里的人,也未必愿意去东山住啊!

街坊每天在大树头下聊聊天,交流“凑孙”心得之余,也议论一下美国总统、朝鲜核试问题,这种生活也很惬意啊!

拆西城墙拆出了满天星斗,但拆东城墙却一帆风顺,并受到城外居民的欢迎。这也可一窥两地文化心态的差异。城墙拆除后,吸引了更多的华侨回来投资房地产。他们兴建的“鬼楼”(洋楼),古朴典雅,带着浓浓的欧陆色彩,成了民国初年那批有过国外生活经验,受过西方民主思想洗礼,抱着肇创共和胸怀的革命官僚的至爱。他们纷纷迁入东山,或租楼或购楼。这里便渐渐成了广州权力的后院。有个马来西亚华侨也想回国投资,到了东山一看,楼房已经盖了不少,众多的权门显宦正联翩进驻。他的脑筋灵活,马上想到这里的豪门子弟出入,一定需要既时髦又能彰显其身份的交通工具,于是买了几辆汽车,在大东门至东山、沙河一带做起出租汽车生意。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出租汽车因为扬手即停,被誉为开了全国的先河,其实,早在民初,广州市第一次出现出租汽车时,就是扬手即停,随街接客的。可以说是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经营手法,最为古老,算不得创新思维。

邝磐石医院

邝磐石医院

后来,医院也陆续兴建起来了。由于民国政府对中医的打压非常严厉,视中医为阻碍医学发展的旧势力。1913年,北京政府颁令不准广东中医药界和九大善堂兴办中医药学堂。国民政府也不遑多让,曾经下令各善堂(院)禁聘中医,禁施中药。革命官僚崇拜欧美,崇拜到有点儿走火入魔了。对东山华侨来说,他们本来就习惯了西医,中医有没有都无所谓,但对有深厚传统医学的西关来说,禁中医这就是要踢他们的祠堂,断他们的活路了,因此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抗争。

邝磐石医院在东山这个权力的后院,西医自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一枝独秀的有利条件。1917年,广州市第一家西医私人医院——邝磐石医院,在前鉴东约(今东华东路)开张营业,很快在太平沙开了分院,两年后又在东山梳头岗(就是今天东山区人民医院的位置)兴建新院。广东公医院也于1918年在百子路开办新院,即今天的中山医学院。1923年,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先生就是在公医院逝世的。

东山两广浸会孤儿院

东山两广浸会孤儿院

东山两广浸会孤儿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华侨对东山的开发,从地理位置上看,与西关基本上是平行对应的。不信打开地图看看,位于东山核心地带的启明社区与位于西关核心地带的逢源社区,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东西横线上,对称得简直像阴阳八卦图一样。西关既不欢迎官僚到他们那儿居住,官僚也不喜欢住西关。辛亥革命后,陈炯明当选为广东军政府副都督,最初入住广雅书院,但很快便觉得与西关风气格格不入,心情郁闷,没几天还是搬回到城东的原谘议局居住。这里北枕山岗,南眺东较场,视野开阔,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沿街飘扬的幌子,没有弯弯曲曲的麻石雨巷,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风格的房子,东山、西关都有

这种风格的房子,东山、西关都有

以民国来看,极少有高官显宦住西关的,大部分都住在东山。1920年代,汪精卫、廖仲恺、蒋介石,还有许多重要的军政官员,以及来华协助革命的苏俄顾问,都在东山安居落户。汪精卫虽然在西华路有房子,但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东山。廖仲恺夫妇和蒋介石夫妇,曾经同住在百子路2号,一幢两层的小洋楼里,两家各住一半。也就是现在盖了电信大楼的那个地方,在盖大楼之前,是一幢掩映于花木之间的小别墅。东山与西关,真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抓住了这两条线,其实也等于抓住了广州近现代史的主要脉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