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街头影像。

 

翻开民国时期的报纸,发现那时的街头比现在要丰富和热闹得多,卖武的、算命看相的、做泥水工的、满大街的乞丐,等等等等。

 

老城区的一位古稀老人告诉我,他小时候每次出门,总会时不时碰到卖武的,顺便卖点膏药,算命先生却也不少,50米不到,便有一看相的摆摊,也有的看相先生整天走街串巷,拉了路人便帮人算命。

 

而那些泥水匠,往往只有在早上的时候,才看得见。那时的街头,“小人物”很多,却相安无事,各自的吆喝声混杂,可以想象那份喧嚣景象。

 

消失于广州街头嘅江湖艺人,民国时代最真实嘅影像
卖武 要钱不要命(老广州街头卖武的艺人。)

 

据说民国年间,广州街头卖武者多是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找一空地或者在珠江长堤、或者公园门口这样的地方,竖一杆大旗,写着“少林武术馆”之类的名号,抱拳对围观群众说几句“小弟不才,初到贵地,请大家赏面”的江湖话,便开始舞刀弄枪耍拳脚,一阵酣畅之后,便向群众兜售跌打丸散膏药。

 

广州民国日报上记载,卖武人通常分三步卖武,第一步叫“出枝”,第二步叫“开花”,第三步叫“结子”。“出枝”就是卖弄口才,招揽观众;“开花”即是表演功夫,将拳术、刀棍与内功在观众面前露一手,为下一步的“结子”作铺垫。不少是有真功夫的,如民国年间西关的伍云龙,他的气功棉花肚任人打,用一条两尺来长的铁尺打自己的手臂,结果铁尺“变弯又变直”。

 

第二步“开花”,所做的功夫表演全是铺垫,那些功夫半真半假,关键是“结子”,让观众乐意掏钱买药。所以,人们搞不明白这到底是卖武还是卖药,真真假假,演完就过了。当然,卖武人卖的药也不全是假的,清末民初的黄飞鸿卖少林还生正脉散,周洪光卖少林刀伤散,苏乞儿卖少林还魂散,都是表演货真价实的真功夫和好药品。

 

消失于广州街头嘅江湖艺人,民国时代最真实嘅影像
算命 算人不算己(中国人笃信命理,也就催生算命这一行当。)

 

除了在街上看卖武,旧时的广州人还有另外一个喜好,那就是算命,广州民国日报的《广成大仙》里写道:“粤人心理,素尚迷信,尤以妇人为最,凡一生祸福,皆托于天,故家人生病,则四方奔走,求神问卜。”可见南粤人对命相的看中,这就给了算命先生行骗的土壤和环境,以致看相者能一直“在岗旺财”到现在。

 

据说,当时广州城隍庙一带的算命先生是最多的,尽管算命先生说的都是“骗人的话”,却依然有市场。或许因为迷信的风俗在南方有非常悠久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吧。小孩出生取名字要算卦,新宅是一定要看风水的,婚姻大事,更是少不了算命先生的参与,至于个人的前生与后世如何,也必定要占上一卜算上一卦的,好则开心,不好再让算命先生“化解凶险”。现代的人也会偶尔请算命的算一算,只为好玩而已,算命先生的话是可以不必听的,但旧时的人们不一样,很多人信以为真,竟然有因为“八字不合”生生拆掉一对鸳鸯的,还有更荒唐的事。

 

再说到泥水匠,旧时的泥水匠早晨站在广州街头“企市”,等待或寻找做工的机会,却要遭受“体面人”的质疑,说他们阻碍了交通,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在的建筑民工,有很多人是做这一行的,也像旧时的泥水工一样站在风雨里找工,也被歧视。人们其实可以更宽容一点的。

旧时所谓“企市”,应算作现在人才市场的早前雏形,是“行业专场招聘会”。只是那时的泥水工找工作得在街上,拥堵路面,惹得“左右铺户讨厌”。

 

街景千变万化。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街头更是不平凡的,虽然行走在那路面上的人,大部分还是像卖武者、算命先生、泥水匠等等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活不尽如意,却构成一幅喧嚣热闹的历史画面,让八十年后的人们回望,增添几多感触。

 

卖武者,讲古人,杂技师,算命先生,占卜师,在城市信息化时代,这些城市族群几乎消失殆尽了。然而,在几千年的日子里,这些人是中国传统社会街头最常见的街头文艺表演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集市”、“城市”这些群聚效应最高的地方揾食。80年前的报纸,只是几千年来中国这个社会图景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