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移民美加的华人,能追溯到清朝中晚期,那时候距离唐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中间还隔着宋、元、明几个朝代。那为什么不叫“宋人街”或者“明人街”,偏偏要叫“唐人街”呢?
在美国和加拿大,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而有趣的是,他们将自己讲的粤语都称为“唐话”,吃的粤菜称之为“唐餐”,如果要回老家探亲,还会说是“返唐山”。可问题来了:最早移民美加的华人,其实只能追溯到清朝中晚期。那时候距离唐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中间还隔着宋、元、明几个朝代。那为什么不叫“宋人街”或者“明人街”,偏偏要叫“唐人街”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唐”在中国文化里,早就不只是一个王朝的名字。
唐朝疆域辽阔、文化繁荣、对外影响远播。在对外交流和海外的集体记忆里,“唐”更像是中华文明的巅峰符号。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都以“唐朝风范”为荣。因此,在华人的集体记忆里,“唐”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中华文明本身。
就像西方人说“罗马”或“希腊”,并不一定是指古罗马共和国或者古希腊城邦,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明符号。正是这种象征意义,让“唐”超越了“汉”“宋”等,成为了一个通用符号。而更关键的原因,还要从近代出洋的地域习惯说起。
近代漂洋过海的人,大多来自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粤语人群。由于历史上唐代海上贸易的极度繁荣,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大多建立在“大唐”的盛世之上。在南方沿海口岸,当地人长期在对外交流中,他们早就习惯自称“唐人”,把粤语叫“唐话”;更是把“唐山”作为故乡、故土的代称,也就是“中华故土”的意思。
于是,当他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拿大时,就自然而然把这一套称呼带了过去。这样一来,“唐人街”“唐餐”“唐山”便逐渐固定下来。久而久之,这些说法成了所有海外华侨的共同标签。更有趣的是,在美加华人的粤语语境里,“唐”的对面,就是“番”。外国人是“番鬼”,外国菜是“番餐”,外国语言是“番话”,英文学校则叫“读番书”,华洋混血就叫“半唐番”。
这种“唐vs番”的二元对立,不仅是文化边界的划分,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而在早期华人遭受歧视和排斥的外部环境下,强调“唐人”的身份,用来抱团取暖、对抗外部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唐人街”形成的强大动力之一。所以,当我们今天走在纽约或旧金山的唐人街时,要知道它背后承载的,正是清朝时期漂洋过海的广东人,带着乡音、带着习惯,留下的一块深刻的文化和身份记忆。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何美国华人自称“唐人”,而不是“宋人”“明人”“清人”?》https://www.gznf.net/story/156887.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