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古人避暑神器大赏!

时间已经来到九月中下旬,但广州的气温依然是居高不下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水印

今年夏天让广州人直呼“顶唔顺”,据统计,6-8月广州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达到38天,最高温达到38°。

“热死人”不只是一句单纯的玩笑,7月时,广州有医院I的CU在一周内就收治4名热射病患者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早在古代,岭南人同样深受暑热的困扰,以至于汉武帝想攻打南越时,淮南王刘安就向其进谏:“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盆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暑热,像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相信有不少朋友会好奇,在既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的古代,广东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夏季呢?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看看古代广东人解暑降温智慧吧!

1

衣着

高温之时,减少衣物的覆盖面积是不少古代百姓避暑的第一要务。南方人由于受到中原礼制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衣着上颇有些“放荡不羁爱自由”

南越王墓曾出土过一件百越人操蛇铜托座,刻画了土著居民的形象:身着短袖短裤,手脚佩戴铜环。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还有些劳动人民会穿上“接地气”的裲裆和袹腹。“裲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即前后各一片布帛,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袹腹”就是露腰的背心,一片长布,中间剪个洞两边搭下来,侧边各用四根绳连着。《行路难》曾道:“裲裆双心共一抹,袙复两边作八撮。

不过,这种背心式产品并不适合在相对正式的场合穿,但是对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人来说再方便不过。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与袹腹形制相差无几的粗布马褂,图源网络

除了减少物料,古代广东人在衣服材质的选择上也大有讲究。

进入农历六月酷暑之时,普通百姓便纷纷换上“葛衣”,迎接“葛衣期”。古人从葛的植物皮中提取纤维制衣,这种天然纤维织物清透凉爽,价钱还很经济实惠。

《夏日作》一诗中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意思就是,靠一件葛衣就可以度过炎炎夏日,同时相比于纱、罗等精美丝织品来说,葛衣成本低廉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葛衣,图源网络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纱、罗可以说是“奢侈品”的代名词,不过这可是富贵人家的心头好。

纱与罗都是由蚕丝纺织而成的丝织物,轻薄是其最大的特点。

唐代就曾流传过“锦衣五重”的典故,一位阿拉伯商人遇到一位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五层衣服仍能看见他胸口的黑痣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素纱单衣,图源网络

更有趣的是,一些有钱的广东人为了降温,还会把竹子穿在身上

自古以来,竹制品就是南方人夏季纳凉的良品,比如家中常见的竹席、竹枕等,而古人也因地制宜制作“竹衣”。古人在外衣里贴身穿一件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竹衣,图源网络

竹衣的原材料是一种仅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单枝竹。它们生长于海拔约为300-800米的石岩山上。

虽然原料不算昂贵,但竹衣的的制作可以说是“一项大工程”。工匠需要将竹子打磨成同样的大小粗细,将其依次穿连。在竹管上打洞后,再用线将其相连,难度一点也不小。

2

饮食

除了穿衣,爱吃的广东人在制作避暑食物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冰”就是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么冰块是怎么来的呢?古代有专门的藏冰之所。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在北方凿取冰块,运到名为“凌阴”的冰窖中储存,等到酷暑便可取出供贵族享用。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冰窖,图源网络

对于北方贵族而言,冰块来之不易,更别说地处岭南的广东人了。因此在秦汉时期,广东人过夏天,制冷和保鲜的重任就交给了水井。古人在井中放置一口大瓮作为食品的冷藏室,或者将食品放在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

在南越王宫署遗址,还能看到秦汉的水井遗迹,“深井冰水”为广东的炎炎夏日增添一丝清爽。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而到了唐宋时期,聪明的古人发现硝石溶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得水迅速降温,结成冰块。硝石其实就是硝酸钾,古人利用化学原理,开始应用这项一年四季都可以制冰的技术。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后来到清朝,广东市面上的冰块更加普遍。十九世纪,欧美商家将北美冰块运至广州。这种出口冰块体积特别大,运输途中还要在上面遮盖厚厚的一层布,防止阳光照射。

冰块在广东十分畅销,但欧美商人并不是主要靠卖冰块赚钱。当时欧美国家需要中国的商品,但中国却并不怎么需要欧美的产品,有冰块卖总比空跑一趟强。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有了冰,“冰箱”也应运而生。

“鉴”便是古代广东人用来冷藏食物的器具,冰鉴的外形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放果蔬或饮料。同时,一些冰鉴的盖子上还会有几个小孔,冷气通过小孔往外冒,“鉴”摇身一变成为冰箱空调一体机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有了冰和鉴,广东人终于能喝上一杯冰饮,吃上一啖冰镇水果了!不过冰的价格昂贵,喝一碗凉茶对于广东人来说更实际。

凉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岭南地区曾大规模爆发瘴疠,这是一种山林间湿热瘴毒所致的疾病。中医祖师葛洪在罗浮山潜心钻研后,发明了凉茶以解瘴疠,缓解岭南人的痛苦。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除了清凉降火,古代广东人还想出一种“以热制热”的消暑方法。

那就是在烈日炎炎之下,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汤饼是一种面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面片汤。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消恶即是消暑,古人认为热汤喝下去之后,能出一身大汗,可以将身体里的暑气带走。不过放在今天看来,这种饮食方式究竟能否消暑,就要打个问号了。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3

住宅

广东人在饮食上创造了原始冰箱,在建筑上也乐于创造生态空调

古代广东人钟爱干栏式建筑,该建筑多为木结构,下层架空,可以放置农具或者饲养家畜,人居楼上。干栏式建筑不仅满足了防潮抗洪的需要,也解决了岭南地区需降温、通风的问题。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干栏式建筑模型,图源网络

干栏多采用茅草、树叶、树皮等搭建屋顶,墙壁使用木材和竹子搭建,所以房子在透气性能上极佳,是古代广东人防止暑热、适应环境的绝佳选择。

岭南地区在西汉中后期仍保留着干栏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东汉前期出现了单层陶屋,二层的干栏建筑逐渐向单层建筑发展。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干栏式建筑仿建,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古代岭南人发明的“冷巷”,它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精髓。

“冷巷”分为“露天冷巷”和“室内冷巷”两种。一种是外墙与周围墙之间形成的狭窄露天通道,此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被称为“露天冷巷”,也称“青云巷”。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另一种“室内冷巷”连接各房间的通道,截面面积较小,经过这里时风速会增大,与冷巷接通的房间内较热的空气会被带出,从而达到通风降温效果。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在光绪年间初建的陈家祠内,厅堂之间、厅厢之间以及正厅和侧厅之间均有冷巷。

据测试,当环境最高温达到36.7℃时,人们在陈家祠后东厅测得32.7℃,温差为4℃。冷巷能有效帮助古代岭南人住得更舒适。

4

器具

在夏日,古代广东人还有一件朴实的“神器”,那就是扇子

古人给扇子冠过不少文雅的美称,例如“摇风”、“凉友”,“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便体现了古人对扇子的情有独钟。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普通人家的扇子多为竹编;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用绢帛制扇,摇起来也轻松;而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汉代,曾有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绳索,仆人拉动绳索,扇叶就会被带动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降温效果是相当不错。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白天还可以手动生风,晚上睡觉时又怎么纳凉呢?广东古人又有两大法宝。

一个是玉枕。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西汉文学家邹阳的《酒赋》中,便有“君王凭玉几,倚玉屏”之句。玉石还可以用来制成床具,例如玉床、玉席、玉枕等。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不过真正的玉枕,升斗小民可用不起,而出现在寻常百姓家里的“玉枕”,通常指的是瓷枕。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就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古代陶瓷枕。

除此之外,宋词中也出现过陶瓷枕的身影。李清照的传世名篇《醉花阴》中提到“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指的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才被称为“玉枕”。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两宋时期,随着陶瓷制作工艺的提升,陶瓷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宋代瓷枕的生产遍及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等广大地区。

第二个法宝便是“竹夫人”。除了竹条本身性凉之外,“竹夫人”还应用了“过堂风”的原理,它通体中空,就像一座房子,四周编织的网眼类似于窗户,轻风拂过后,就会传来丝丝凉意。“竹夫人”可以抱在怀里,也可以放在手臂和膝盖下。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图源网络

而“竹夫人”这个名字,还是取自文人苏轼。由于古人会把“竹夫人”抱在怀里,一起入睡,又因“竹夫人”外形与常人相似,便得此雅称。

苏轼曾在诗中写道:“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意思是给老朋友送去了一个不会说话的竹夫人作为礼物。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代广东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

▲现代竹夫人,图源网络

虽然古代的生活水平与现代不能相提并论,但即便这样,广东古人也并没有在夏天“坐以待热”,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避暑的方式,展现着他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美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物报:《古人如何避暑消夏

  2. 国家人文历史:《夏天那么热,古人还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吗》

  3. 科普广州:《没有空调,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各位自己友,

你最欣赏古人哪种纳凉方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