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一到吃完炸鸡觉得“热气”,就冲去街边买一杯“廿四味”?喝完,喉咙好像真没那么痛了。可你有没有想过,那杯凉茶里,真的只有草药吗?

最近,东莞一间凉茶店因在凉茶中偷偷加入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被判刑六个月。很多人震惊:“凉茶还能加感冒药?!”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止于这一宗个案,而是它暴露出一个我们长期忽视的事实:凉茶的身份,至今模糊不清。

▲点击收看视频

凉茶是饮品?是药?是保健品?是民间智慧,还是潜藏风险的草药汤?我们必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它关乎的不只是文化认同,还有公众健康。

凉茶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枯草、金银花、菊花、蒲公英、木棉花……这些成分听起来温和无害,但它们其实都是标准的中药材。按理说,应由医生辨证论治、按量开方,但凉茶却以“饮料”之名,走进便利店和街边摊。

问题就出在这里。它既非严格意义的药品,不经医生处方,也非普通饮料。加上民间认知模糊,很多人误以为“天然=安全”、“苦=有效”,导致凉茶长期游走在食品、药品、保健品三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东莞这家凉茶铺加布洛芬不是个例,之前在广东都已经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被广泛报道。即便是对食品和药品管理更严格的香港,也早在2009年和2014年,就发现过市面凉茶铺售卖的凉茶含有西药成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见效快、回头客多。消费者希望“一杯见效”,商家就偷偷“加料”。而凉茶的草本外衣恰好掩盖了药效真相。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认知漏洞被商业滥用。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凉茶中确有部分成分具抗炎、抗氧化、利尿等生理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弱而不稳定,因人而异,远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大量饮用凉茶可能会对脾胃、肝肾造成负担,尤其是含有泻下药、寒凉药的配方,更容易引发腹泻、胃寒、肾功能异常。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有研究和统计指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这些凉茶饮用最普遍的地区,也是慢性肾病的高发区,例如台湾洗肾率长期居世界前列。

尽管不能直接断定“凉茶导致肾病”,但长期服用来历不明的草药饮品、药物叠加使用、饮食观念偏差,是医学界普遍警惕的三大高危因素。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要从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执法查处,更要制度先行、文化更新。我觉得,有五项建议值得参考:

第一,法规明确凉茶分类:饮料、药品、保健品三者中,必须确权归类。

第二,建立凉茶配方公示制度,成分、剂量、适宜人群一目了然。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第三,将凉茶纳入常规抽检机制,设立专项食品安全红线。

第四,科普教育介入,引导大众认识“草药≠无害”。

第五,鼓励凉茶品牌文化转型,从“神秘秘方”走向“理性养生”。

广东凉茶究竟是饮品还是药品?

▲图源网络

凉茶,本是岭南人面对湿热气候的生活智慧,是一种文化记忆。但当它变得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神化,反而离健康越来越远。

我们不是要否定凉茶,而是要让它回归本位:清清淡淡,偶尔喝喝,身体不适看医生。如此,凉茶才能从“灰色地带”走回阳光下,继续成为岭南文化的骄傲,而非公共卫生的隐患。

对凉茶你怎样看呢?你平时喜欢饮凉茶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