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广东的朋友用《施氏食狮史》来说明普通话同音字多的时候,就一定会有讲普通话的朋友用“各个国家有个各个国家的国歌”这句急口令来嘲笑讲粤语的朋友像鸡那样“咯咯咯”。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其实,当我们为这句急口令标上粤语拼音的时候,就会发现发现“各”和“国”读音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读起来同音,只是受到了“懒音”的影响,读音细节丢失从而变得十分相近,急口令被迫变得“名不副实”。

01

有“懒音”是因为真的懒?

为什么我们在讲话时会出现“懒音”?

就是因为懒。“懒音”是指说话发音时偷懒,舌头和嘴巴达不到原应达到的位置,且为了省力或说话迅速,合并声韵的现象。

除了我们常见的习惯“懒音”,就是生理“懒音”。生理“懒音 ”是因为发声器官的存在障碍。例如:上颚下塌、嘴巴、盖合不全、舌头短、呼吸气量浅等。而我们大部分的人说出“懒音”都是习惯致使。从小忽略咬字吐音的正确度,久而久之,于是我们形成了讲“懒音“的习惯。

我们本地人讲话都会出现“懒音”,那么对于身处粤语区的外来人来讲,“懒音”现象就出现更多了。于他们而言,学习粤语本身就是有困难的。

例如,“懒音”现象中最为常见的分不清“l”和“n”声母的情况。但是很多时候混淆两者并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问题。所以他们经常淡化难以分辨的发音之间的差异。

在流行文化的推动下,一些发音不标准的歌手的影响下,年轻人的发音就更容易容易被带跑了。

而生活中“懒音”类型无外乎就这几个(以声母和韵母分类):

声母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n和l声母对照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kw和k声母对照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gw和g声母对照

韵母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en、em、eng韵母对比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aan、aam、aang韵母对比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on、ong韵母对比

02

无处不在的懒音

今时今日,无论是出门和人聊天还是打开电视机煲剧,又或者刷抖音,“懒音”都扑面而来。

蔡少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自己说话是有懒音的,并且自己不知情。她在拍摄《风之刀》的时候一直叫林文龙饰演的男主角“姚力行”为“姚力痕”。因此就被林文龙取笑:“我不癢的,别老是叫我‘痕’。” 

翻唱了经典粤语歌《一路有你》的香港歌手王嘉尔,就常有“懒音”。在这首歌的歌唱中将“察觉身后路人是你”的“你”唱成了“李”。而他的采访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抖音上翻唱粤语歌的视频博主也经常有这种“懒音”现象:

你——李

能——leng

我——o

爱——oi

 

03

懒音就能区别广州人和香港人?

很多人在谈起“广式”粤语和“港式”粤语区别的时候,总会说起“懒音”。“广式”粤语咬字清晰、发音偏重。而香港人更喜欢说“懒音”,口音轻一点。他们会喜欢把“我爱你”(ngo noi ni)发成“o oi li”;将“牛肉”(ngau yuk)发成“au yuk”。

因而有人将“懒音”作为两者区别的关键,但这是一种未经考证的说法。

实际上,广州人在和香港人交谈时是不太能感觉他们在发音上和“广式”粤语的区别的。包括粤语歌曲或是综艺节目,其中的发音都与我们广州话相差无几。香港政府和学术界也一直是以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的。

只在香港的新闻节目,其词汇发音却和广州人日常讲的粤语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将时间(时“谏”)读成时“奸”;将报刊(报“罕”)读成报“看”:将傍晚(“旁”晚)读成“磅”晚。

这就要谈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正音”运动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以宋朝的《广韵》进行反切,作为粤语“正音”标准,但这在学术界备受争议。

关于这场正音运动,之前我们就已经详细介绍过,有兴趣而未曾看过的自己友可以点击标题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回顾。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所谓“懒音”其实和所谓“广式粤语”和“香港粤语”并无关系,更多是个人语言使用习惯,读者不妨用“你、广、国、牛、银”等这些容易发成懒音的字来试试身边的朋友,他们是否都全部读准了?

 

04

“正音”是否矫枉过正?

以往总是说香港人讲粤语有“懒音”,但其实“懒音”现在也慢慢地变成许多年轻一代的习惯。

香港歌手梁汉文甚至写了一首歌叫做《懒音哥》,嘲笑当下人讲“懒音”变成“潮流”的恶习。

不过,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频频出警的一些“正音小警察”也常常引发争议。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不少网友吐槽说,现在年轻人肯讲肯用粤语就好了,还要苛求字正腔圆?这不是在打击粤语创作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吗?何况,粤语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啊!很多词汇的读音都不过是一定时期的约定俗成罢了。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要求粤语发音标准,那是否又会令到一切粤语创作都不过是自娱自乐呢?甚至会有人挂羊头卖狗肉,使到粤语创作失去了文化价值呢?

对于我们来说,采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两个不同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是更务实的态度。

例如,我们在制作视频、出版书籍的时候,都追求尽量严谨,以广州话字典的发音作为标准,而对于别人用心创作的作品,不妨多加鼓励,若出现错读或者“懒音”现象,亦不妨私下善意地提醒,而不是高声批评和指责这是不是更高情商的做法呢?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国歌”会成为嘲笑粤语的“把柄”?

▲B站一位up的观点

各位自己友

你们怎么看待“懒音”呢?

身边又有哪些例子?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