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三角“土生捞仔”现象引发关注,粤语衰退背后藏着教育误区?
近年来,在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土生捞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土生捞仔”,指的是父母明明是土生土长讲“粤语”出身的广东人,但他们的子女从小却只会说普通话,甚至部分孩子连听“粤语”都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家长的理由是出于“教育考虑”。他们担心,小朋友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出现“思维混乱”、“语言四不像”、“作文写唔顺”之类的问题。尤其在学校普遍采用普通话教学、还要学习英语的情况下,这些家长更倾向于从小“统一语言”,索性在家里也不讲“粤语”。
▲点击收看视频
听上去好像有几分道理,但实际上,科学研究和现实经验早已证明:这种做法并不必要。让孩子同时学习“粤语”和普通话,并不会造成思维混乱,反而有不少认知、语言和文化上的好处。
首先,粤语并不是学习的障碍,而应该是助力。
从语言结构上来说,粤语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对孩子理解古诗词和古文反而更有帮助。
此外,粤语的同音词远比普通话少,“得、的、地”、“权力和权利”、“法制和法治”、“魏国和卫国”等这些词在普通话中都是同音,但粤语中能清楚地区分。
中文是可以用任何一种汉语阅读的,就算在鲁迅、朱自清写作的年代,连普通话都还未出现,更别说是诸葛亮写《出师表》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了。换句话说,从语义清晰度和教学效率来看,粤语都是很优质的语言工具。
其次,对于语言混乱的担忧,国际上的语言学研究早就给出了答案。美国康奈尔大学语言习得实验室,就曾经研究了200名3至6岁的小朋友,其中有些只学一种语言,有些则同时学两种甚至三种。结果发现,同时学多种语言的孩子并不会“乱晒龙”,反而能在听到不同语言时更快地进行区分,更懂得因应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保罗·弗莱彻教授曾在香港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显示,即使是粤语和普通话这两种“共用书写系统,但语音系统差异很大”的语言,小朋友仍然可以通过日常语境进行有效区分。
小朋友的大脑在语言发展黄金期具备非常高的适应能力,他们并不会因为同时接触多种语言而感到混淆,反而在不断“切换语言档位”的过程中锻炼了大脑执行力和灵活性。
当然,也有家长观察到,小朋友有时候会把粤语和普通话,甚至英语混在一起讲,例如说“我食完apple就训觉啦”。这种混合表达听起来像是“讲唔正”,但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过渡现象,属于语言学习中正常的“代码转换”。孩子不是分不清语言,而是他当前词汇储备尚未覆盖全部语境,就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先讲出来。
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词汇量增加会自然减少。通常到5岁左右,孩子就已经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准确判断该使用哪种语言。这种能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瑞士、比利时等多语国家都非常普遍,而在我们广东,其实不少人同时掌握粤语、普通话、客家话、潮州话,甚至英语、日语,完全不成问题。
更重要的是,多语言学习还能带来“额外红利”。专家研究指出,多语言环境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注意力、自我控制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用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小朋友的大脑像开了多线程”,反应更快、专注力更强,面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高。而到了老年阶段,多语言的训练还能帮助延缓认知衰退,保护大脑健康。
语言从来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如果粤语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那么属于这片土地的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也会随之变得陌生。而对“土生捞仔”来说,语言上的隔阂很容易演变成文化上的脱节——听不懂“粤语”,就很难真正理解“广州人讲人情味系点样”;不会讲粤语,也就难以和长辈沟通、和社区建立起真正的连结。
从现实角度来说,无论是将来在大湾区本地生活、内地升学,还是走向国际舞台,掌握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三种语言,都是孩子的一种优势。语言能力越强、文化适应力越高,机会自然也就越多。
当然,若小朋友本身有听力障碍或发育迟缓等特殊情况,多语言学习可能会有一定挑战。对于这些小数情况,家长应咨询专业语言治疗师,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
总的来说,粤语不是负担,而是礼物。“土生捞仔”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小朋友“学唔掂”,而系大人“唔敢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多种语言从来都不是问题,反而是小朋友打通世界的一把钥匙。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自己身边有没有“土生捞仔”?你又怎么看小朋友的多语言教育问题呢?欢迎留言讲出你的故事,一齐交流下啦!
原创文章,作者:毛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粤普英三语教育,会令小朋友思维混乱吗?》https://www.gznf.net/story/144346.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