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陕西一名新郎,在婚礼当天跳河,引发网上关于彩礼加价的猜测……
结婚,本该是人生最幸福的一天。但在刚过去的长假期,陕西旬阳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一名新郎,在婚礼当天跳河。网上传出各种猜测,说他是因为女方临时加价索要彩礼,所以一下子看不开。但警方后来澄清:和彩礼无关。
然而,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全国关注,是因为大家太容易相信“彩礼”是导致很多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为什么?
因为在中国内陆不少地方,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在这些地方,彩礼早就不再是“礼”,而成了一种沉重的社会负担。男人被要求赚钱养家,女人被要求传宗接代。婚姻变成社会的责任、家族的任务,而不是两个人的选择。在这样的观念下,彩礼变成女方家“失去女儿”的补偿,也变成男方“有本事赚钱”的证明。再加上长期“重男轻女”的传统和计划生育的后果,很多地方男多女少,婚姻市场失衡,彩礼自然越炒越高。有的男生家庭要掏空几代积蓄,才能勉强办成一场婚事。
最讽刺的是,这些地方一边歧视女性,一边又不得不用高价去“买”女性。在价值观上,女人被看低;在现实中,却要为这种歧视付出代价。因为被轻视的女性不愿意留在原地,她们去城市、去外地、去寻找更平等的生活。而留下来的男人,只能在婚姻市场里抬价竞争。表面上是在“花钱娶妻”,其实是在为父权文化买单。
但在广东,这样的焦虑几乎不存在。广东人的婚礼当然也有彩礼——一般称作礼金,不过更多是一种“仪式上的表示”,图个吉利,有个心意。不管家庭条件怎样,基本都是量力而行,有商有量,很少会因为礼金而起争执。有时男方给多了,女方家庭也会退回大部分,而留下象征意义的一点。
一方面是表示有来有往的礼数,另一方面也是明确宣示:“我哋屋企系嫁女,唔系卖女。”婚礼之后,双方父母通常会把礼金和嫁妆留给新人,作为建立新家庭的起步资金。大家都明白,礼金不是新娘的价格,而是对新人的祝福。结婚讲求的是两家人的体面与和气,而不是比谁出得多。这种心态,其实也延伸到了婚宴的人情往来。在珠三角一些富裕地区,比如南番顺,还会在收到人情钱时原银奉还,只在利是封上剪一角,表示心意已经收到。
▲图源网络
这种“礼轻情重”的文化,让人情关系更轻盈,也更温暖。广东之所以能做到这样,除了文化开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经济基础与性别平等的良性循环。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独立,不需要依附婚姻去获得安全感。男性也不用靠礼金去证明能力。双方进入婚姻的前提,是平等。而且广东吸引了大量外省人。很多来自中西部或北方的年轻女性,在广东工作、生活,最后在本地成家。
换句话说,广东在全国婚姻流动中是“吸纳型地区”,外省女性愿意嫁入,本地女性却很少嫁出。这种人口流向,让性别比例更加平衡。没有“娶妻难”的焦虑,也自然就不会出现“高价礼金”的恶性竞争。要解决内陆省份高价礼金的问题,恐怕也不是单单政府出个文件或法律就能立刻解决的。它是一个持续的系统性问题,涉及经济发展、教育普及、性别平等、社会观念转变,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慢慢见效。
在这个“彩礼焦虑”频频登上热搜的年代,广东的例子提醒我们,真正幸福的婚姻,不靠钱购买,而靠尊重、体谅,还有那份愿意共担的心。你身边最奇特的婚俗是什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当各地比拼高彩礼时,广东何以成为“清流”?》https://www.gznf.net/headlines/15539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