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消息传出,指广西玉林广播将停办最后一档粤语节目,而唯一的粤语主持人也将转为普通话主持人,结果引发了很多关注粤语的网友讨论。为此,我们也采访了两位相关的广西粤语节目主持人(点击查看文章),了解背后的原因。

从技术层面来看,广西传统媒体的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缺乏对年轻粤语主持人后备梯队的培养,导致现在后继无人。但当初为什么不培养,而现在又不外聘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可能复杂得多。

对于这个问题,有种被广为传播又貌似有理的观点认为,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市场但真的是这样吗?

01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会是错觉吗?

在关于“粤语节目减少”或者说“粤语在传统媒体上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的观点上,观点相左的两方各执一词, 相互打架。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从总体看,无论广州的市级电视台还是广东的省级电视台都依然以粤语为主要播音语言。受众最广的新闻节目,比如公共频道的DV现场、南方卫视的今日最新闻等都是粤语播报。而广受老人家喜爱的电视剧,比如《72家房客》、《来外媳妇本地郎》依然在制作和上映,那些引进电视剧依然会配槽点满满的粤语。广东体育频道全国唯一可以用粤语讲解体育赛事的电视频道,今年的奥运、CBA等也依然有粤语评述。

但根据目前可查阅到的信息,广州台原有粤语播报的《晚间新闻》已经改成了普通话《广州新闻联播》,而一些综艺例如《健康100分》、《科学大求真》都变成普通话节目,许多美食节目也逐渐变了味。珠江台开始播普通话小品。就连周边的城市,比如东莞电台也少了很多粤语节目。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除此之外,广告也开始不再专门进行粤语配音。就连“浓眉大眼”的益力多都“叛变”了,“你今日饮咗未”的经典广告词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的广告歌曲。许多粤语新闻节目的记者也是直接用普通话进行现场报道。

正是这些细微的零星变化,给普通观众一种“粤语正在逐渐消失”的感觉。

然而奇怪的是,在广东省之外的电视台却在近几年大量创作和粤语相关的节目,其中音乐综艺数量最多。上海东方卫视所制作的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从2019年开始到今年已有3季,其中粤语歌的分量一年比一年重,从开始的零星点缀到今年每一集起码一首粤语歌。而邀请的粤语歌手,从第一季的李克勤,到今年吕方、杨千嬅和林子祥,数量和分量都也越来越重。

另一边,今年《中国好声音》新鲜出炉的冠军是位只唱粤语歌的歌手伍珂玥。最喜欢邀请香港明星的湖南卫视也是围绕“大湾区”和“粤语”搞了《披荆斩棘的哥哥》和《大湾仔的夜》两档话题度都不错的综艺节目,据传未来还会有一档综艺。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走出本地广播电视台的粤语,反而成为其他省份电视台的“流量密码”。

就像一位广东网友所感慨的:“大家有多久没有看过地方台或者听地方频道了?”或许,并不是粤语节目越来越少人看,而是本地广播电视台越来越少人看。为了减少人员招聘培训成本和节目制作成本,那干脆减少粤语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吧!

02

粤语节目的市场究竟是在哪里?

在内地,传统媒体还肩负着宣传党和政府政策以及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任务,所以无可否认,传统媒体制作和播出节目要考虑的并不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

广东早已经是全国最多外来人口流入的大省,采用什么语言制作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肯定也会有更多政策上的考量。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也正是在非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节目选择不是首先考虑观众需要什么,而是想要传达什么。

在这个逻辑下,传统媒体减少粤语节目,并不能证明粤语没有市场。相反,想看粤语市场存在与否,应该参考相对市场化的“网络新媒体”。

只要经常上网,大家不难留意到新媒体平台上主打粤语、粉丝过百万的自媒体却越来越多。

在以95后、00后年轻受众为主的视频平台bilibili中,音乐区UP主雪霏岚岚、美食区UP主品城记、搞笑区UP主元气小鸡血以及文化区UP主今日讲呢啲等,几乎不同领域里知名视频博主都有使用粤语的视频。而这些博主也大多是年轻人,生活在广东,透过视频或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广东的生活文化历史。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而在受众年龄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抖音上,粉丝数量和播放数量更为庞大,相关的创作博主数量更多,所处的领域也更丰富多彩。好比著名粤语搞笑博主粤知一二、“荔湾叔”闹腾男孩、戏精哥哥啊峰,美食博主大徐、生活美妆博主广式老吴等获赞破亿,粉丝近千万。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而各平台上关于“粤语”、“广东”的话题热度也早已破百亿,还经常登上热搜。

在粤语话题下,除了本身母语是粤语的博主所创作的作品,还有不少拍下自己尝试学习粤语的视频。好比之前那位老北京学粤语的博主马克西姆,一个学粤语的视频全网播放量破亿,更让一本《广州话正音字典》火速卖断货。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学粤语”话题里播放名列前茅的视频

在《粤语会话三月通》课程视频的评论区里,有众多为了喜欢的明星而努力学习的网友,也有单纯喜欢粤语的网友,还有些网友直言不讳为了“装B”想学粤语。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播放量也累计有144万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装B”这个词本身就说明,粤语能让人在社交中增值,是可以武装人设的标签也难怪有粤语元素的“塑料粤语歌”越来越多,虽说这让人感觉很别扭,但也说明歌曲中加入粤语会更受听众欢迎、有市场。

在上周专访中,广西的资深粤语节目主持人雁冰老师提到了传统媒体里人才流失、主播出走的现象。这个状况在广东更是明显,几乎每个广东人熟悉的主持人你都可以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找到他们的身影。大家熟悉的《今日关注》的薛乐,现在已变身为育儿博主,电台主持人林琳成为百万粉丝的音乐人,还有离开《今日最新闻》的彭彭在其公众号“彭彭声”中依然获得众多粉丝的关注和打赏。

如此来看,“粤语节目在减少”不是错觉,“粤语节目还是有很多”也同样不是误会。准确来讲了,是传统媒体上的粤语节目在减少,更多的人选择转向在新媒体平台创作粤语节目。

在图书市场上亦是如此,尽管出版业界近年哭喊每况日下,书店倒闭的消息不时传出,但关于粤语文化的书籍却总是大受读者欢迎。

2017年出版的《粤韵唐诗》在开售的一个月内再版加印了3次,破了很多出版色的发行记录,而后来很多粤语文化类书籍例如《粤韵宋词》、《广府童谣凼凼转》、《老饼潮语》等亦同样是叫好又叫座。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上述书籍

粤语节目没有市场这个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

03

粤语节目有的不仅是市场价值

撇开市场因素,仅从宣传政府政策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而言,传统媒体也是不应该抛弃粤语的。

在传播学中有个概念叫“选择性接触”,就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倾向从信息流中选择、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会屏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在现今如此多的媒体传播渠道选择下,如果传统媒体一味还是打着官腔采用说教的形式进行宣传,恐怕效果往往只会是事倍而功半,而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却反而能够事半而功倍。

正面例子可以参考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刚爆发时,大家都点赞村官用粤语宣传防疫知识的视频,后来网络甚至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模仿。而在今年5月广州新冠疫情反复,芳村被封闭时,楼下巡逻的工作人员播放盏鬼粤语防疫内容的视频还被全网刷屏。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大家乐于接受用粤语或其他地方语言的宣传,很重要的原因是方言让人感觉亲近亲切、平等,更像生活中长辈耐心唠叨、朋友友好提醒。

而粤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承载广府文化的根,本地的传统媒体同样也有需要、有责任带头好好地传承和保护。

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地方语言传承和保护列入相关规划和工作计划。无论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还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都在强调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要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在2019年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的粤语广播频道“粤港澳大湾区之声”,透过粤语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融合。(点击观看大湾区之声VLOG)

近年广州各区的教育部门也在积极举办各式各样的粤语比赛,粤语童谣比赛、粤语讲古比赛等都让更多学生接触到粤语。我们也曾采访过开设粤语课的执信中学、为小朋友提供粤语睡前故事的贝塔故事团队。(点击文章了解更多)

粤语节目越来越少是因为没有市场吗?

显然,我们不缺生产粤语内容的人,也不缺热爱粤语内容并愿意为粤语内容付费的人,我们缺的是持续使用粤语和培育粤语的信心。

若问粤语的市场在哪?就在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分享和每一句问候里。

各位自己人,

你们觉得粤语市场的未来在哪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