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塔街曾经冈丘起伏

先秦时代,今光塔街地区属南海溺谷湾一部分,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洲和岛屿,海水可直达越秀山南麓。经当代地质钻孔勘探,在天成路、大德路、光塔路的地层下,都发现古时的蚝壳;在大德路地层下发现泥蚶。蚝与蚶均为海洋贝类动物。

至秦汉时期,随着北江、西江和东江冲下来的泥沙日益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海水向南退去,溺谷湾消失,珠江河道成形。至两晋时期,珠江北岸在今惠福西路一线,原江中的沙洲、岛屿连成一片,出现丘陵起伏的地形。

惠福西路北侧,五仙古观东侧为红色砂砾岩岗地,名为坡山,是广州老城区中唯一的天然岩石露头,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广州)城中天然之石惟此,余皆客石。”坡山南麓突出江边,状如岬角,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

光塔街古代的山山水水

由于河道的天然淤积,加上南宋以后广州人口快速增长,西澳码头区一带成为繁华商业区,舟楫繁多,人烟稠密,人们不断填地建房,以满足居住需要,珠江北岸岸线逐年南移。直到1931年,以海珠石并入北岸为标志,珠江北岸基本定形。今坡山古渡遗址距离珠江已约1000米。从光塔的入口处低于地面以下两米多,亦可证一千多年来地势的变化。

光塔街北部属越秀山余脉,东、西、北三面均有冈丘环绕,地势较高,成陆较早。象岗、西山、席帽山、龟冈、浮丘等地名,至近代犹存。光孝寺即倚西山而建,昔寺内有联云:“唐汉无双寺,古今第一山”;又云:“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其地势之崇,概可想及。然今光塔街一带已成平坦之地,云台里海拔约11米,光孝路海拔约20米。

曾经是珠江海皮

东汉以前,今光塔街范围未完全成陆。据《水经注》载,三国时交州刺史步骘登象岗远眺,“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今光塔街部分地区在“巨海”之中。至两晋时,珠江广州段河道已渐成形,北岸即在今光塔街。南汉、宋初时,中山六路以西仍是可停泊上千船只的河道,水域宽阔,水势泓汯。清乾隆年间(1736—1796),有人在元妙观(今中六电脑城)旁种菜,挖出了一条唐、宋时期的海船,在船舱里找到了许多古钱币。清道光朝《南海县志》称:“唐宋前此处尚属濒海巨浸耳。”其后河道逐渐被填埋,陆地连成一片,形成冲积平原。

光塔街古代的山山水水

光塔街古时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名井颇多。唐代广州四大名井的日泉井、月泉井,均在光塔街范围内。日泉井传在今诗书路,清代樊封《南海百咏续篇》称:日泉井“在内城诗书街龙王庙神座下”,因“每晨日出,井中辄有一日影,与月泉遥相辉映”。

月泉井在解放中路玉华坊(一说在惠福西路),月出则映照井底,光荧澄澈。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诗咏日月二泉井:“月泉西出日泉东,日月光生二井中。南海波潮从口上,朱明门户与心通。朝含真气知天一,夕有清光似碧空。汲取寒华供茗饮,仙人美禄此无穷。”

日月二泉今均已湮灭,越秀区仅存两个活泉眼,一为珠泉,在药洲;一为陀泉,在五仙观“仙人拇迹”凹穴内,清水常年汩汩而出。

光塔街古代的山山水水
光塔街古代的山山水水

除此之外,如甜水巷中的甜水井,被屈大均列为广州十大“佳泉”之一。中山六路有琪林苏井,位置约在今中六电脑城,传为苏东坡所凿,亦为广州名井之一。海珠中路有龙起井,据清代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连下多日暴雨,西潦盛涨,“夜闻井中涛声震沸,至晓不休。未几,白云山水陡发,由沙河直注,冲崩小北门,遍灌三城,而小南、大东城扉,为水撼闭……事定方知井沸之由,盖泉脉下通江潮。”(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凡此对研究广州水文情况,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脉渠中的四脉从这里经过

今海珠中路在唐、宋时有南濠,水通西澳,今犹存南濠街地名。海珠中路旧名西濠街,为南宋、元时护城水道所在。南宋以后,西澳逐渐淤塞湮没,在今海珠中路与惠福西路相交处以北,仅存大古渠,与南濠相接,入玉带濠出珠江。明代三城合一,重修西城,旧西濠及南濠均填为街巷。

光塔街古代的山山水水

宋代在广州大兴水利,利用城里的天然溪水沟堑,开凿六条大水渠,史称“六脉渠”,为广州最重要的排水系统。经过历朝历代不断修葺,宋代六脉渠有的改道了,有的变窄了,有的分出了很多支渠,因此,宋代六脉渠与明代六脉渠、清代六脉渠,并不完全一致。

在宋六脉中,有四脉从今光塔街经过。其中一脉,由今六榕寺附近起,经今惠福西路入大古渠;一脉由今净慧路起,经今海珠北路、擢甲里、光塔路入大古渠;一脉由今光孝路起,经今诗书路、尚果里入南濠;一脉由今人民公园起,经贤藏街、马鞍北街出城。民国以降,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六脉渠均被填平,不复存在。今光塔街已无地表水道,降雨形成的迳流大部分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汇入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