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我们愿意花半个小时,在广州走一条真实的路,就会发现:让残障人士“寸步难行”的,远不止一处机场,而是这座城市许多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空间……
最近,郑智化在深圳机场“连滚带爬”登机的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关注机场服务是否到位,有人争论说法是否夸张,也有人翻看监控、揣摩细节,试图判断“是不是他自己说得重了”。

▲图源网络
但与其把目光只停留在某个机场、某位工作人员、某一句措辞上,不如换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去看: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广州,会不会更难?

▲图源网络
只要我们愿意花半个小时,在广州走一条真实的路,就会发现:让残障人士“寸步难行”的,远不止一处机场,而是这座城市许多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空间。
北京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广州最核心、最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地方,这里整洁、繁华、景观精致。但如果你尝试推着轮椅、推着婴儿车、扶着老人慢慢走,你很快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看起来是平的,但实际处处是坑。

北京路周边的盲道几乎“盲得彻底”。共享单车、电动单车、外卖柜、广告牌、路牌、货架……把盲道堵成了装饰。盲人如果真的沿盲道行走,不是撞车就是撞柱,最后只能下到车流中“找路”。盲道还在,但盲人消失了。

少年宫门口和北京路几处路口,为了防止电动车穿行,围上了整齐密集的石墩和铁柱,只留下一条狭小的缺口。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那不是入口,而是关卡。为了进入一个理应属于公共的空间,他们被迫绕行很远,甚至必须求助他人。

我们在“管理违规”,同时也在“管理掉了行动不便者的存在”。
很多人会说:“残障人士可以找工作人员帮忙啊,大家都愿意帮的。”这句话听上去温情,但恰恰忽略了无障碍最核心的价值。无障碍的意义,从来不是“有人帮我”,而是“我可以自己来”。
当一个人本来有能力独立完成生活中的事情,却因为环境不友好而必须依赖他人,这不是被关照,而是被迫接受恩惠。那种“本可以靠自己,却不得不依赖别人”的感觉,本身就带着屈辱感。就以郑智化的事件为例,机舱门和升降车的25厘米落差,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轻松解决轮椅通行的问题,而无需劳动地勤人员的。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理解这种感受?因为他们默认了一个前提:“残障人士本来就应该寸步难行。”所以,他们觉得残障人士能在帮助下完成某件事,就应该感激。但残障人士的认知从来不是“谢谢你让我能活下去”,而是:“我也属于这座城市,我也应当被允许独自行动。”
还有人说,中国残障人士很少,没必要为他们“大动干戈”。但之所以看不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少,而是因为这座城市本来就不欢迎他们出现。


缺乏连贯的人行道、断裂的盲道、难以抵达的电梯、需要反复绕行的公共入口——这些都让行动不便者主动减少出行,减少被看见。于是形成了一个安静但残酷的循环:因为缺乏无障碍 → 他们不出现→ 因为他们不出现 → 大家误以为不需要无障碍。
而事实上,无障碍的受益者从来不只是一小部分人:推婴儿车的父母、腿脚退化的老人、伤后康复的人、拉着重行李的旅客、孕妇、甚至只是今天脚扭了的你。

无障碍不是在为“别人”修路,而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我们在年轻、健康、轻快的时候,会以为城市是平的。只有当我们走得慢、推不动、看不清的时候,才会知道判断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从来不是它对走得快的人有多友好,而是:它是否愿意为走得慢的人留下路径。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会走得慢。而那时,这座城市,会不会接住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让残障人士“连滚带爬”的,何止是深圳机场?》https://www.gznf.net/neighbor/156292.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