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城市的表达,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感受出来的。
最近,广州文旅在2023年推出的那句宣传口号——“Hi! YOUNG 广州”——又被翻出来,引发了一波群嘲。
如果你生活在广州、讲粤语,你第一耳朵听到的,绝不会是“年轻活力”,而会直接听成一个非常明显的粗口谐音……

至于这个粤语谐音的具体含义,此处不必赘言,相信大家心领神会。今天,我不想从粤语文化图书作者的角度去探讨“粤韵风华”的博大精深,而是想以一个从事品牌传播二十多年的传播公司创办人的身份,深入剖析这个城市口号在品牌策略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在品牌行业有一句非常基础的原则:能被误解的表达,就一定会被误解。尤其是在语言文化认同极强的地区,比如广州、香港、台湾、上海,一个城市的口号第一步不是创意,而是做语感测试。这不是讲究,而是基本功。所以这次的问题,并不是文案不够潮或不够好看,而是它根本没有通过本地广州人的耳朵。

▲图源网络
然而,谐音的失误仅是表层问题。更核心的矛盾在于,这句口号的表达方向本身就与广州的城市气质格格不入。将“YOUNG”生硬拆解成 Yummy、Open、Unique、Night、Graceful 等概念,这种“拆字母拼概念”的操作,典型地暴露出一种“为汇报而生”的僵化创意模式。
它追求的只是方案在PPT上结构完整、逻辑自洽、排列有序,却未能从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性格和真实生活中“长”出来。因此,這并非“广州自己说出来的话”,而是“别人替广州设计的话”。

▲图源网络
问题就在这里。广州的“年轻”,从来不是靠喊出来的。它是一种深入这座城市骨骼里的生长力。从南越国、到十三行时代的世界贸易港口、到近代开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的城市动力始终是进取、开放、务实、敢试、敢先,推动着古老的中国不断前行。
这种年轻,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在口号里的。广州历来如此,它并不需要额外证明自己“活力”、“青春”或“国际化”。

▲图源网络
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2017年,我们曾经为本土的五星酒店做过一套品牌推广。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业项目和文旅项目,都在追求所谓的“年轻化”、“网红化”、“打卡化”。
但我们最后选择的口号既不是“I Love Guangzhou”,也不是“I Love GZ”,而是“I Love Canton”。

因为Canton不是为“有型”而发明的词,它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就写在航海图、写在商人书信、写在世界贸易史里的广州名字。它最自然地呈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同时又拥有本地根性。
我们当时用毛笔书写英文,并不是为了做混搭,而是为了让中西交汇这件广州从来就自然存在的事,以一种很轻松、很不刻意的方式被看见。
那个口号成立,是因为它不是在“塑造”广州,而是在“呈现”广州。不是往上堆,而是向内寻找。

近些年,由于干部轮岗制度的常态化,广州的城市管理团队不断更替,其中也包含了不少从外地调任而来的干部。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有积极意义,能够带来新的视野、经验和管理方法,是现代城市治理的一部分。
但城市文化与城市治理不同,它依赖的是一种“体感”——语言是怎样被说出来的,街道是怎样被走出来的,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节奏、气口,是靠生活形成的,而不是通过PPT和汇报材料可以完全理解的。

▲图源网络
当决策层与城市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表达层面就容易出现“气质跑偏”: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语言与生活经验之间还没有形成同频。
在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之中,提不同意见往往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因此即便团队中有人意识到“这句口号可能不太对劲”,也未必会选择在关键节点提出异议。不是没有人懂,而是“把问题说出来”并不总是一件轻松的事。

▲图源网络
这与企业传播中常说的一句话非常相似:一个组织的审美天花板,往往由决策者对美的理解决定。城市品牌表达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文案创意问题,而是关于谁有权说话、怎样理解这座城市、以及我们希望向世界呈现怎样的广州的问题。
因此,这次讨论的价值,并不是去指责谁出了错,而是在提醒我们:城市表达,越需要让真正熟悉这座城市的人一起参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说话,让城市自己发声。广州值得这样被表达。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评价这句口号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什么“Hi! YOUNG 广州”会翻车?》https://www.gznf.net/column/15634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