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所有人步入中年后,都会遇到的一种认知困境……

我经常在一些社交场合,遇到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别人走过来,很自然地叫我名字,还拍拍我肩膀,笑着说:“好久不见啦!”但我也只好陪着笑、假装熟络,脑子却在飞快运转,试图从对方的长相、语气、关键词中找回一点记忆。

有时还要偷偷打开手机,翻查聊天记录,看看能不能找出蛛丝马迹:这个人是谁?我们在哪见过?这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而是越来越频繁。有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是不是大脑出了问题?搭了的士走……

但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扰,而是几乎所有人步入中年后,都会遇到的一种认知困境。

▲点击收看视频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从结构上来说,和几万年前生活在原始部落的祖先,并没有太大区别。在那个时代,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只接触几十到一百多人,大家不是亲戚就是邻居,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你能不能认得出他们的脸,关系到你能不能活下去。

所以,大脑进化出了一个专门应对“人际识别”的机制。科学家后来把这个机制的上限称为“邓巴数”——大约是150人。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最适合处理的,是一个不超过150人的稳定社交圈。超过这个数量,大脑会自动省略、压缩、忽略,进入“简化处理”模式。

▲图源网络

但问题在于,我们早就不再生活在那种“150人部落”的社会。

现代人每天暴露在社交信息洪流中。走进公司、电梯、开会、应酬、参加聚会,随时都在和陌生人见面。甚至就连你的手机,都是一个“面孔轰炸机”。

现在随便一个普通人的通讯录,动辄就是几百、几千人。很多人加了你好友,互相点过个赞,或者在某个组群里说过几句话,就成了“你应该记得的人”。但你根本不可能记得住。

▲图源网络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配备2MB内存的386古董电脑,却每天要运行几十个大型社交程序。认不出人,记不住脸,说错名字,不是你不努力,而是系统真的“卡住了”。

而中年人的状况,往往更严重。年轻时社交圈还比较纯粹,朋友是“玩出来的”;到了中年,社交应酬就变成了工作需要。

你每天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放进心里、愿意花时间维系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大脑也会自动判断哪些人“不值得记”,于是你就越来越容易出现“人生若如初见”的尴尬场面。

▲图源网络

再加上中年人的注意力本来就被工作、家庭、小朋友、父母分散,荷尔蒙波动、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记忆系统的运转。大脑只能做一件事:节省资源,聚焦重点。于是,“选择性遗忘”就成为一种必要策略。

当然,真正的“面盲症”在医学上是存在的,那是一种脑部认知障碍,严重者连亲人也认不出。而我们这种“记不住偶然相见的朋友”,严格来说并不算病,更像是一种演化背景下的“现代适应障碍”。

▲负责面容识别的右脑梭状回,图源网络

这并不是你变差了,而是你太聪明了。你的大脑,只是根据演化法则和生存现实,帮你省下了宝贵的精力,去记那些真正重要的人。

所以下次当你再次忘了某个人的长相,不用焦虑,不用自责。你不是不够用心,而是你认识的人太多,而且真的太忙了。

▲图源网络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上一次忘记对方是谁,是在什么场合?有没有用过什么“假装认得”的小技巧?我们一起看看,谁才是“面盲界的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