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省港两地的朋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香港人讲粤语时喜欢夹很多英文单词,而广州人讲粤语则经常混用普通话。

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时常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粤语夹英文是崇洋,也有人觉得粤语混普通话显得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

其实考据起来,粤语夹英文远比粤语夹普通话出现得更早。一个原因是广东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比内地更早;另一个原因是,普通话相对于粤语出现得要晚很多。早期的时候,由于没有系统化的英语学习教材中外商人大多使用“广东洋泾浜”的方式交流。就好像小时候还未学会国际音标,就用中文发音去标记英语单词读法一样。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自学英语不求人》出版年份:1902,图源图源

这种“音译式构词构义”让大家直接把一些英文词汇音译成汉语来使用,例如:的士(taxi)、士啤呔(spare tyre)、士多(store)。还有一些“半中半英”的表达,如:“唔啱 key“、“M 记“。

它们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融入粤语体系。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图源网络

另外,有些外来缩写,如果用中文表达反而不清晰,比如:

PPT→演示文稿软件、APP→智能手机应用、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在金融、医学、航空等专业领域,这种情况更常见。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图源网络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文的词无法表达原本词语所携带的情绪感,例如:“琴晚玩得好 high”。无论替换成“开心”还是“兴奋”,都无法保留那种“飘飘然”的感觉,甚至容易产生歧义。

所以,总的来说,粤语夹英文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让表达更简洁,二是让语气更传神。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图源网络

类似情况在普通话中也存在,只是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又曾受英国统治,因此现象更为显著。那么粤语混普通话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主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外来新移民进入,原本以粤语为母语的广州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开始需要更多使用普通话。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广州,图源网络

更加重要的是,2000年以后,互联网取代电视成为年轻人主要接触的媒介。随着内地综艺节目兴起,以普通话为载体的流行文化,深刻影响了广州人的粤语表达方式。例如:“忽悠”“坑爹”“杠精”“尬聊”。用粤语发音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但用粤语原有词汇翻译,又很难同样贴切。就像前面提到的“好 high”很难用“好高兴”或“好兴奋”完全替代一样。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图源网络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人名或品牌起名时主要考虑普通话读音,但粤语读起来就不顺,例如:易烊千玺、薛之谦。又如视频网站“优酷“的“酷“在普通话中近音英语“Cool”,但粤语读作“huk6“就只剩“残酷”之意了。

此外,广州许多新生代由于缺乏本土语言教育,很多常用词已经不会用粤语表达:把“田鸡”说成“青蛙”,“纸鸢”说成“风筝”,“马骝”说成“猴子”,甚至把“垂直”读成“除夕”,把“霓虹”读成“泥虹”,就有点离谱了。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有些朋友认为,一旦在粤语中掺杂其他语言,就会破坏粤语的“纯洁性”。但我认为,语言的“纯洁性”其实是个伪命题。任何语言都会随着时代变化,与其他语种不断交流、吸收、融合。粤语之所以比许多地方方言更“有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很好地兼容中文书面语,同时又能够吸收大量来自英语、日语、葡语等外来词汇。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图源网络

早在1905年,梁启超创作粤剧剧本时,就已经在同一文本中使用中、日、英三种语言,这正体现了粤语强大的兼容能力。反观闽南语,对于很多新生词和外来词的兼容能力就弱得多,许多福建和台湾的朋友甚至不知道“小巨蛋““长颈鹿“等词用闽南语应该怎么表达。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漳州文庙传习闽南语吟诵,图源网络

如今,随着香港回归及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两地粤语使用习惯随着交流频繁变得越来越接近。比如,我们会在广州写字楼区听到白领讲:“今晚系咪同啲friend出去shopping啊?”

也会在香港娱乐新闻中听到:“小鲜肉”“粉丝”这类来自普通话的流行词。

粤语混英文VS粤语混普通话,哪个潮哪个Low?

▲港媒新闻

所以,其实大家日常聊天,真的没必要上升到“语言纯不纯”的高度。关键只有一点:能否做到清晰、简洁、贴切、优雅。这才是语言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