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疑似国际模特大赛的走秀视频,引爆舆论的背后是什么?
今天,网络上热传一段颇具冲击力的视频:据称是“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广东赛区决赛冠军”的画面。一位看起来年龄偏大的女士,头戴桂冠、身披冠军绶带、手拿冠军证书,在强光下独自走上 T 台,向观众与评委致谢。她的体态丰腴,步伐略显拘谨,但脸上写着坚定的自豪感。
视频一出,评论区瞬间沸腾。部分网友震惊地留言:“审美退化成这样了吗?”、“妖风吹到广东来了?”、“广东果然孝顺——不捧闺女,这是捧娘。”也有人提出更直接的猜测:“不会是赞助商老板娘吧?国外比美,这里比后台?”
这类争议过去一年里并不少见。就在广东赛区视频发酵的同时,2025全球中华小姐辽宁赛区冠军也被推上风口。许多网友认为,该冠军的形象和仪态与现场其他选手差距明显,有人形容她站在一群高挑纤细的选手中间时,仿佛“走错片场的观众”。辽宁本地网友也直言:“我们这边随便抓一个都比她强。”
▲图源网络
两地赛区接连引发舆论强烈反弹,许多网友的情绪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不是不能接受多元审美,而是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表现能代表一个赛区?
随着争议持续升温,多家地方官媒微博陆续发布辟谣帖文。按照这些辟谣内容:近期在广东深圳疯传的“15号选手获得2025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广东冠军”的说法并不属实。组委会工作人员向媒体回应:视频中的那位选手不是冠军,真正的广东冠军是名为“艾玛尔”的选手。
▲图源网络
而根据公开宣传信息,“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于 2025 年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由国际模特职业赛事联盟主办,主席为邓梨,副主席为罗云琦,执行主席为付玲云。赛事以“专业、创新、国际化”为定位,并强调打造“时尚 + 影视”跨界体系,为模特打通从T台到荧幕的进阶路径。
如果只看这些官方定位,人们确实有理由期待一场规模与专业度皆不低的大赛。然而,网友在比对信息时却发现:事情远比宣传来得模糊。最先出现的问题是:多篇辟谣报道中最常被引用的媒体——青岛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正在新闻”官方微博中,至今没有找到对应的辟谣原文。
大量自媒体引用“正在新闻”辟谣,但指向的并非同一个源头,也没有出现同一篇可核查的报道。这让网友第一时间的疑惑变成了第二层疑惑:辟谣本身的来源,是否可靠?与此同时,虽然辟谣明确指出那位热传选手并非冠军,却也并未否认她是参赛选手。换言之,视频里的人确实站上了舞台,也确实戴上桂冠、披上绶带、手持证书。只是——她到底是什么角色?为什么会出现在“冠军致谢”式的舞台位置上?辟谣并未说明。
正是因为“说了不是,但没说是什么”,疑点反而更集中地爆发了。网友提出的首要困惑是:既然她不是冠军,为什么她拥有冠军的全部视觉元素?桂冠、绶带、证书——一样不缺。
▲图源网络
其次,视频中的“冠军证书”本身也非常异常:没有获奖者姓名,没有编号,没有“特此颁发给×××”,只有一个空泛的“冠军证书”。对于一场号称“国际化”“专业化”的赛事而言,这样的证书显得格格不入。而更奇怪的是:无论如何搜索,网友始终无法找到关于这场比赛的官方新闻稿、颁奖现场照片、选手介绍,甚至没有冠军“艾玛尔”的任何公开资料,更别说亚军和季军了。赛事结束后,主办方既未公布前三名,也未发布任何公告。
▲图源网络
全网唯二能看到的“证据”,只有那段争议视频和辟谣文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官方可核查信息。网友进一步搜索到一个名为https://www.ismc.cc 的“国际超模大赛”官网,但上面显示的却是“第13届国际超模大赛”内容,与视频中的“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完全不符——两个名称高度相似但届数差距巨大的赛事同时出现,让事情更添迷雾。
▲官网截图
仅凭这些疑点,外界就已难以理解:如果这是正规赛事,官方信息为何如此匮乏?为什么没有冠亚季军的详细资料?颁奖现场照片和视频为何没有发布?为什么唯一“可见”的人,却被指不是冠军?信息链条如此断裂,自然让许多人越看越迷惑。
由于主办方并未进一步公开说明,网友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各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以“国际模特大赛”“国际超模大赛”为名的组织并不只有一家,地方赛区往往由美容行业、微商团队、保健品品牌、新晋化妆品企业赞助,而这些行业本身常有“打造形象”“包装人设”的需求,容易令赛事呈现出“多品牌、多组织并存”的状态。
▲图源网络
也有网友猜测,赛场上可能存在多个拍摄或展示环节,例如“体验式走秀”“拍摄个人短片”“主题展示”等。视频中出现的选手也许只是参与了某个“非正式环节”,却被误传为冠军走秀。另一些推测则更具争议性: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场“赞助商体验式拍摄”活动,类似豪车店“摆拍交车仪式”、影楼“模特体验拍摄”、机构“成功人士形象片”等。
▲图源网络
在不公开的私域中,类似内容并不罕见,但一旦视频被剪辑并流向公共平台,就可能被误读为“冠军走秀”。这些推测未必真实,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官方信息极少的前提下,公众只能用经验去填补认知空白。
当把视线从广东转回全国,就会发现:类似争议并非孤例,也不是今年才出现。过去几年,多场带有“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选手”头衔的选美赛事,都被频频质疑“水准下降”“审美混乱”。许多网友直言:“一年不如一年。”最近的一例选美丑闻,则是来自深圳的网红李思萱。她在 2024 年的“深圳世界环球小姐中国大湾区总决赛”中夺得冠军,但今年却被爆出因伪造学历入读香港大学而被法院判刑入狱。
▲28岁环球小姐李思萱被爆学历造假
虽然这起案件与本次模特大赛并无关联,但公众看到的是同一个现象:选美头衔越来越多,但专业度正在下降,“含金量”也越来越存疑。而在拥有长久选美传统的香港,港姐、华姐等比赛近年来也屡次出现外界难以理解的候选人入围,为一向讲究“形象、气质、仪态”的选美赛事带来不少争议。
换言之,这不仅是广东选美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
选美赛事“变味”的背后,并非单靠一句“审美退化”就能解释。深层原因,与社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首先是女性的社会选择变多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想改变命运、获得发展机会,选美是一条现实路径。那时女性的学历普遍不高,求职选择有限,而选美能快速带来:社会知名度、媒体曝光、工作机会、进入娱乐圈的通道。因此,当年的选美选手整体素质较高:她们是真心把选美当“人生赛道”。
▲香港网友投票选出的10大最美香港小姐
但如今,时代完全变了——当代女性的学历更高,职业选择更多,可以靠专业能力、社交媒体、直播、短视频、创业等方式获得发展空间。于是,选美不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再是“首选”。优秀年轻女性减少参赛,选手水平必然下降。其次是即便想靠外形出圈,不需要选美了。过去想当明星,需要走选美、模特、选秀那条路;但今天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展示自己,吸引粉丝,直接找到合作,甚至一步登天成为“网红主播”“带货达人”。
对于有美貌有才艺的人来说,如果能靠社交媒体红起来,为什么还要参加选美?
▲图源网络
这句话,或许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选择。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让一些更容易被操控、被包装、被安排的选美赛事,成了部分“流水线美女”或“需求型选手”出道的舞台。当真正优秀的人不参加,而愿意参加的又往往带着不同目的——选手水准下降、争议增多,就是必然结果。
这场关于“广东冠军”的争议,真正引发关注的,也许并不是那位头戴桂冠的女士本人,而是:赛事信息不透明,辟谣无法自证,证书与宣传疑点众多,行业整体专业度下降,舆论与官方话语之间的断裂。当一个“冠军”的身份成谜,当唯一公开影像是争议视频,当所有其他资料都找不到来源时,公众当然会产生疑问。
▲图源网络
而正如许多网友说的:“我们不是在批评选手不漂亮,而是在疑惑整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原创文章,作者:歌莉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广东冠军之谜》https://www.gznf.net/entertainment/157685.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