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市首个全粤语校园专场,三百学生用童声致敬广州本土语言文化……
5月29日下午,一场“全粤语”演出的儿童节庆典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上演,来自越秀区豪贤路小学的三百位学生,以纯正的广府声调唱童谣、讲故事、演粤剧,为观众献上一场本地文化与校园教育融合的“示范剧”。这不仅是广州城区首次以粤语为主角的大型校园展演,更是一场用艺术与童声点亮文化自信的公开课。
广州人常叹“方言传承难、校园介入浅”,但这次,豪贤路小学给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原来,粤语不止可以登堂入室,还能唱响舞台、走进社区、点燃童心。
六大实践打造“豪贤样本”
据了解,本次“豪贤粤韵·童声悠扬”六一专场展演,是豪贤路小学近年来方言保育实践的一次集中呈现。整场演出以粤语为唯一语言媒介,涵盖童谣、讲古、粤剧、情景剧、舞蹈等不同形式,节目均为校内师生原创,连主持也是学生担当。

而这场演出的背后,是该校以“粤语领航员”计划为核心,探索出的六项粤语教学创新路径:包括校本课程设计、分层渗透教学、校园语言环境营造、社区协作计划、AI技术参与(如全息讲古)以及跨学段联动(与幼儿园及初中建立方言传承链)。用一句略带互联网气息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系统级的“粤语生态重构工程”。

比如,AI复原的张悦楷先生全息影像,在舞台上与教师吴海涛父子“跨时空”讲古《三国演义》,引来全场惊叹。而原创粤语童谣《新时代接班人》将思政元素以童声唱诵,让传统与现实巧妙衔接。更特别的是,《诗韵童声方言汇》中,孩子们轮番用潮汕话、客家话、粤语共诵《咏鹅》,大湾区的多语种文化在此刻达成一次真正的“共鸣”。
孩子眼中看见文化生命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中,不少孩子表示,在舞台上用粤语表演“比讲普通话更自在”,他们自发背词、排练、琢磨音调,哪怕不少人原本并非粤语母语者。五年级学生陈梓轩还写出了一段原创粤语RAP,“阿爷教落嘅广府话,今日我哋嚟传承!”一句话道出新一代广府人的文化归属感。

校长叶丽诗指出:“我们不是要拯救濒危语言,而是用教育创新唤醒文化记忆。”她展示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成效——2020年时,全校粤语使用率为23%,而到2025年已提升至68%。

这不单是一所学校的努力,而是广府文化如何在校园教育中“活起来”“传下去”的现实案例。在普通话普及率已达98%的广州城区,这样的“逆势生长”尤显珍贵。
群策共鸣,粤语走向未来
“粤语系我嘅根。”知名主持人莫澳欣在现场感慨地说。她也分享了如何“逼仔仔讲粤语”——原来,语言的传承,不靠“守”,要靠“用”。

“豪贤之光,见贤思齐。”演出最后全场合唱原创校歌,把现场情绪推至顶点。我们看到,不只是孩子们在成长,家长、社区、甚至我们这些旁观者,也在这场文化行动中被悄然改变。
粤语,不再只是课堂外的“方言”,而正在成为孩子们自我表达、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粤语的未来如何延续,从不是一个技术命题,而是一个社会选择。如果更多学校、社区、家长能像豪贤路小学这样,用一点点勇气,一点点创意,把语言变成孩子们可以触摸的艺术与生活,那么,粤语这门承载千年文脉的语言,就不会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
她会在课堂中流淌,在舞台上绽放,在孩子的歌声里,继续讲古说今,继续生生不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