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千世界上,小人物也会有自己的八十八个追求、九十九个梦想。当然,他们的梦想,不是怎么把公司弄上市,不是想挤进《福布斯》富豪榜,而只是一些很平实的小悲小喜,比如守好一间几平米的小铺,用心把货架上的货卖掉,哪怕只是几根葱,半筐鸡蛋,一碗粥粉面,两块肥皂,几斤茶叶的小生意,但雨溦唔怕细,只要密密渧,每日有涓滴进账,能够养家糊口,供书教学,就已十分开心;他们的追求,也不是“大乡巴要过大生活,大农田、大猪圈、大鱼塘、大买卖”,而只是一家老少,整整齐齐、平平安安,求得一碗安乐茶饭。这一生虽然平淡,却也充满意义,充满价值。

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句口号很流行:“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集体富了,个人才能富;国家富了,集体才能富。但后来遭到了人们的质疑,认为它违反自然规律,因为大河都是靠汇聚小河才有水的,所以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才对。这个问题争论了许久,也没有一个定论。这个讨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是应该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

遥望老一辈东莞人的身影

当我们追寻莞商在这个大舞台上的活动轨迹时,不应把目光仅聚焦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亿万富豪身上,还有多如繁星一样的草根商人,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镇区、各条街道、各个角落。从改革开放初期,虎门“洋货一条街”上的小贩,到今天大街小巷的士多,大型购物中心里的小铺位,流动的早餐档,茶餐厅,凉茶铺,水果店,牛杂档,书报摊,面包屋,菜市场,网吧,房屋中介,照相复印店,首饰加工店,家电维修店以及整天用喇叭播放:“告诉你一个特大喜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各种蚊型小店,所有终日饥饱劳役、为口奔驰的小商小贩,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根基,代表着这个城市最真实、最恒常的生态,也是维系基层社会正常运作的一股重要的道德力量。

在莞城至温塘公路边,有一座“还金亭”,讲述的正是这种底层小商人的故事。相传古时这里原有一座茶亭,是温塘村民袁友信卖茶之处,兼为过路行旅人家小息之用。袁友信为人敦厚,每碗茶只收一文钱,贫者皆免。某日,一旅商在此饮茶,遗下一袋三百两的银子。袁友信当天守候至夜,不见客人回头寻找,只好代为保存。

从此,他每天都到茶亭卖茶,一年四季、逢年过节,哪怕发烧发热,亦不间歇,希望能遇见失主。直到三年后,有一客商路过茶亭,饮茶后说:“我饮过天下无数茶水,此处最贵。”袁友信问他缘故。客人苦笑说:“我曾在此饮了一碗茶,化了三百两银子。”袁友信连忙追问时间,正是当年捡获银子之时,知道是失主出现了,于是从茶担里取出银两还他,一文不少。客商大为感动,要把银子赠给袁友信。袁友信说:“我苦等三年,就是为了归还失主,哪能收钱?”客商无奈,只好用这笔款修葺亭子,题名为“还金亭”。

遥望老一辈东莞人的身影

相传,袁友信的名声,上达天听,明洪武帝和永乐帝曾先后两次诏征袁友信,主持治理黄河。当然,这个结局无关宏旨,因为袁友信始终不是以一位治黄官员的形象传世,而是以一位小商贩的诚信精神,感动后人,垂范后世。还金亭上有一副对联:

邑乘志清芬,溯此地名贤,茶煮廉泉,三载遗金还故主

笠车堪小驻,悯当途热客,重建旧址,百年嘉树荫劳人

当我们在东莞的地方史志里,看着一个个已经消失的街名,就好像回到从前,回到袁友信挑着担子卖茶的年代,那个乡土的年代,浓浓的市井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在字里行间氤氲开来:文房街、葵衣街、卖麻街、竹排街、床街、炉街、卖饭街、钉屐街、纸扎街、打锡街、铁镬街、咸扒栏、芽菜巷、油巷、皮鞋巷、豆豉巷、果巷……往日热闹的街市景象,通过这些街名,很容易地浮现在我们的想象空间,从而找到莞人的生活痕迹。

每条老街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商店,许多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油盐酱醋、烟酒柴米,到修补鞋子、雨伞,什么都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做的全是街坊生意,来“帮衬”的老街坊,熟口熟面,知根知底,买卖之时,顺便“八”几句东家长西家短。这是一幅充满温情的市井生活图。一个城市如果只有超级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公司和商业巨头,而没有这种生长在寻常巷陌、与街坊真正融为一体的小商业,那么,这个城市是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

遥望老一辈东莞人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易世变,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运动,潮鸣电掣而至,这种做街坊生意的小商业,已愈来愈难生存了。老街老巷本来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但在隆隆前进的抓钩机和推土机面前,被整条整条地夷平,不得不让位给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大厦。那些留着莞人集体记忆的盐、酱、醋、米、糖果铺、烟酒、五金、山货、华洋杂货、理发、车衣、中西药店、金银首饰等等的店铺,节节后退,从城市中心退到城市边缘,从大街退进横街窄巷,如经霜秋叶,风来日稀的命运,似乎已不可抗拒。

一位学生给《清溪报》投稿,用青涩的笔触写道:

“清晨,清溪的街道,是静谧的。当第一缕阳光撒落在这个小镇时,便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我骑着我的自行车,来到了上学必经的早餐店。老板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中年人,他微胖,有着整齐的头发和那令人难以忘记的笑容,人很和蔼。干净的衣服和那双干练的手使他的生意很好。他为人很好,童叟无欺,从不用变质的食材。我很爱吃他做的云吞面,料多馅足,而老板每次都会给我多下几个云吞。久而久之,我们熟了。他总会教我一些道理,像:人不仅要开心,还要让身边的人一起开心。”

在这个卖云吞面的老板身上,让人感受到,时光深处袁友信的宽厚背影,在摩天高楼的阴影下,仍依稀可辨;千百年来的淳素之风,一息尚存。他们的存在,为这个工业化、商业化的大时代,保有一丝带着乡土气息的温情,就像长年不枯的甘泉,在寻常街闾间,潏潏然微转细涌。

(图文无关)

遥望老一辈东莞人的身影

遥望老一辈东莞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