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东莞市政府发布《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对驻唱、驻演等营业性演出实行“应批尽批”,鼓励打造夜间演出生态,兴办剧场、发展潮玩IP、办美食节、推夜市文旅融合项目……从文本来看,这是一份标准的地方“激活夜经济”文件,政治正确、语义熟悉、路径规整。

然而在网络上,这份本应平平无奇的政策,却意外激起了一波嘲讽与怀旧并存的舆论浪潮:
“孩子饿死才想起要喂奶。”“现在后悔了?当年你们可是雷霆万钧钧钧钧钧……”
不少网友将这份政策直接解读为:“东莞要默许‘性都’复活了!”
一、当年“性都”到底有多盛?
在2014年之前,东莞“性服务产业”的规模之大、系统之完备,至今仍是许多人谈论夜经济时无法绕开的参照系。

当时坊间流传,一条街上五家洗脚城,四家是“架步”。这个词在广东口语中指的是带有特殊服务内容的场所,通常伪装成正规洗脚、按摩、美容等门面。但这并不是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经营,而是一整套高度组织化、链条化的地下服务生态:
有中介专门负责招募、培训、派单;有酒店与娱乐场所之间形成默契分成;有模特公司、技师经纪、外来女工共同参与;有港澳游客、东南亚客户专程前来“周末消费”;有司机、外卖、安保、制服批发等周边行业一同受益。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所谓的“莞式ISO服务”。“ISO”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在东莞却被调侃借用为一种“标准化服务流程”——从迎宾接待、技师安排到服务细节、时间分配、结账离场,一切都有条不紊,甚至形成了“工业级”水准的行业规范。这种近乎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也让东莞在当时被戏称为“全国服务业的标杆”。
据《中国经济周刊》估算,当年东莞相关产业链的年产值可能高达千亿,间接拉动了酒店、餐饮、出租、服饰、美容等大量产业的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东莞夜经济”一词,本身就带着某种历史隐喻的沉重——它曾经不是“文化生活”,而是“灰色经济”的外壳。
二、“雷霆万钧”,是一段未完的记忆
2014年,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一则特别节目,揭开东莞性服务行业的冰山一角,随即引发全国高压扫黄风暴。
当年这场行动的代号,正是“雷霆”。
之后多年,东莞从政府到宣传口径,尽力淡化“夜间经济”与“娱乐业”的关联,力求用“制造基地”“出口大市”等形象重新定义城市定位。

但民间记忆却没有这么容易抹去。
十年之后,只要一个“审批放宽”的字眼出现,公众的记忆就会自动调出另一个画面——那个灯红酒绿的夜晚,那个“一夜千金”的城市。
三、 为何放宽审批引发误读?
从这次发布的《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内容来看,所谓“应批尽批”,其实是指对正规娱乐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申请予以流程简化,如 Live House、Bar 驻唱、小剧场演出等,属于文化部门早年一直推动的“行政审批便利化”。

而此次东莞政策中的表述,在广州或成都可能只是平常文旅措辞,但因为东莞特殊的历史语境,便格外容易引发“旧梦重温”的解读。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这些调侃视为对旧有模式的“怀念”,更准确地说,它反映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
是对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动力不足的现实反映:“你说要搞夜经济,但很多人手头紧,真的能带动消费吗?”
是对政策方向变化所带来的认知错位:“当年是全力整顿,现在却又提审批放宽,让人一时难以适应。”
也是对真实生活氛围的朴素期待:“办音乐节也好,开夜市也好,大家不是不欢迎,只是希望能真诚一点,别流于形式。”
这些声音,也许情绪化,但背后未必是恶意。它提醒我们:推动夜间经济,不只是文件层面的释放,更要回应群众心中的那份现实与期盼。
四、从情色到审美,东莞能否换轨?
这次东莞新政中提到的“草莓音乐节”“特色剧场”“潮玩IP”“协拍平台”,都在试图摆脱过去的阴影,用文化、文创、演出等“明面模式”替代曾经的隐性经济。
这是一种可敬的转型尝试。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项目有持续性吗?补贴有多大?执行会到位吗?是真想做内容,还是换个套路做气氛?
如果没有真投入、真机制、真放权,市民和游客看到的,或许仍是几个大屏幕、几处“沉浸式打卡点”、一些拍照区配以口号,而不是真正能留下来的“夜文化”。
五、打破误会,先得修复信任
这场围绕“东莞夜经济”的误读风波,照出的不仅是政策传播的落差,也是一种社会信任的稀缺。
一边是政府在用“审批便利”“文旅融合”在说话,另一边是群众用“性都回忆”“雷霆余音”在回应。

要重启真正的城市夜生活,光靠放几场演唱会、摆几个市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让政策与民意同频,单靠发文件无法振兴经济;让真实的文化生产者上台,而不是只靠招商方案;最重要的是,让市民相信:这不是又一轮“搞一搞就收”的短期动作。
最后,你还记得那个春天的东莞是什么样子?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眼中的夜经济、烟火气和城市的转型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