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技术越来越强,但思考的人却没变多?AI、互联网等工具并没有填平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反而在加速分层。因为技术从来无法治愈的,其实是大多数人对学习、思考、创作的天然惰性。

图片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技术乐观主义观点:“AI来了,人人都能变聪明!”“互联网时代,信息平权,人人都能获取知识!”“技术会让社会更公平,推动文明进步!”乍听之下,这些话似乎没错。但只要你稍微环顾四周,就会发现现实是另一幅图景:技术确实越来越先进,但多数人并没有变得更聪明,也没有更愿意思考。

互联网早已普及,但愿意系统性阅读、持续性学习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多。有人用它查资料、读论文、写作思考;更多人用它刷短视频、抢热搜、看段子。AI工具越来越强,但很多人用它的方式,依然是“帮我写一份PPT”“帮我起个标题”“告诉我答案”,而不是“帮我理清这个问题的结构”“我写了这个稿,请你协助优化节奏与语言”“能否用反方视角批判我这个观点”。同样一套工具,聪明人用来放大认知,懒人用来逃避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懒得学习、思考、创作,其实是人性的“默认设置”。从演化角度来看,人类本能就是趋乐避苦、节能优先。思考,是高能耗的事;阅读,是慢反馈的事;创作,是高风险的事。相比之下,刷视频、跟风评论、照搬内容,既轻松又快速满足感官。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哪怕有了再先进的工具,也更倾向把技术当成“遥控器”而非“扩音器”。

技术并没有填平认知鸿沟,反而在加速分层。本以为互联网可以让信息更公平,但事实是,懂得筛选信息的人,变得更有判断力;无法辨别真假者,更容易掉入信息泥沼。本以为AI可以让人人变创作者,结果却是:有想法、有结构感的人,借AI如虎添翼;没有表达能力者,生成出来的文字依然无味、无效、无用。技术并不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它只会放大你原本的思维方式。

所以,AI不能治懒惰,它只能装备清醒。技术不是灯塔,而是放大器。它能让善于使用的人更强,也能让习惯依赖的人更快被淘汰。你越主动思考,AI越像一个高效助手;你越逃避思考,AI越像一个废话制造机。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不是“AI能帮我做什么”,而是:我愿不愿意成为一个真正愿意思考、愿意进化的人?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个社会的问题之一,恰恰就是多数人选择不动脑,那就更不能等他们思考了。你得先动起来,不只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的未来,被“大多数的懒惰”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