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英雄而不知敬重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而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最近在讲明史,除了专业的历史书籍之外,也看了不少各种各样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看得多了,我发现近年来出现一个挺有趣的趋势,就是有不少人觉得“忠君”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无论听电台讲古,还是老师讲解历史,都会认为“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愚忠”是封建思想的局限性。

想不到时代越来越进步,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奇谈怪论。

例如最近读到不少关于于谦的文章,居然看到有些网络上的观点认为,他扶朱祁钰上位是对明英宗不忠,而在北京保卫战后又不能激流勇退,身居高位不肯放手,这才导致最后被复辟的明英宗所杀,继而认为于谦的做法“非忠臣所为”。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皇帝的忠臣”已经超越了“为国为民”,成为某些人评判历史人物的标准。正如某些评论认为万历皇帝开征矿税是理所当然,群臣反对大为不该,认为皇帝不征税国用何来?全然无视万历之征税,绝大部分为个人之用度,而张居正留下的充实府库早被其挥霍一空的事实。

于谦当然并非完人,并非每一次决策都准确无误。但他在国家危急之际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任职兵部期间能整顿军备稳定边防,在遭受奇冤时能从容就死,已无愧其英雄之名。

至于那些质疑他不能激流勇退的说法,更是可笑——一个士大夫理当志在治国平天下,当有机会能一展抱负,造福一方的时候激流勇退,当然是聪明的做法,但并非儒家中流砥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在。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一个真正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并非一家一姓的奴仆,而是为国为民的仁者。即使是古代的君主,也只是国家的代表,而非国家必然的主人,不能治国安邦者,天人共弃。所以即使是对于古人而言,真正的英雄也不是只为一家一姓效忠之人,而是为天下人谋福祉的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教育与当年不同了。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刘裕金戈铁马,魏征直言敢谏,杨家将保家卫国,岳武穆恢复山河,于谦力挽狂澜,王阳明平息叛乱……人们对这些英雄的景仰,并非因为他们效忠于某个君主,而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造福的是天下的百姓。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些道理,难道都已经过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