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你吃过粽子了吗?按照传统,广州城中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包租公们”在珠江上奋力扒龙船!
▲是大家期待的“隐形富豪”呀,图源广州日报
难得每月收钱的“老板”挥汗为大家贡献欢乐,但你知不知为何每年他们要划龙船?其实是广州各村在端午期间的一个龙船礼仪:村与村之间进行龙船探亲。
只可惜,这场“隐形富豪”龙船探亲盛事因为疫情再次无法进行,不得不让广州人感叹这场“割席”了两年的龙船景活动,广州的端午失去了风味。
▲天河车陂和海珠官洲街道5月中旬的通知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温馨提示:在这个特殊而温馨的端午节,恭祝阖家安康并提醒您:减少流动聚集,不办龙舟赛、不吃龙舟饭,非必要不离穗不出省不旅游,封闭区域足不出户,封控区域只进不出;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上报信息、科学就诊,封闭封控区域居民向社区“三人小组”提出就医诉求。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护、保持环境清洁。让我们就地过节,坚定信心,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今早醒来收到的短息
“龙船探亲(龙船景)”是广州各村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进行。因此,端午时期珠江河涌扒龙船的景象相当热闹,河上的喊着口号拼搏,河岸的观众欢呼雀跃,节日气氛十分浓厚。
如果有外地的朋友问起:“广州究竟有多少只龙船?”这个问题未必有人能回答上了,因为广州的龙船实在是多。再穷的村,只要有扒龙船的传统,都会有龙船,更何况,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裕,龙船数量只多不少。
▲图源搜狐
一套龙船礼,步步有讲究
常言道:“中国是礼仪之邦”,扒龙船必然有一整套礼节。龙船礼主要分为七个步骤: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和散龙。
▲村民齐心协力起龙船,图源水印
按照传统习俗,“起龙”是扒龙船礼仪的开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俗话说“四月八,龙船兜底挖”,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待“浴佛节”后,就可选择吉日“起龙”,“恭请”上一年端午节后藏在河涌泥底下的龙船“出龙”。
村民会对龙船进行清洗与修补,甚至涂上桐油以及装饰一番。而藏在龙庙或祠堂中的龙头、龙尾也需要进行清洁、重新添色。
▲已上色的龙头,图源网站sevensem
起龙后,村民就可以在龙船上进行练习,但由于还没有进行采青仪式,此时的龙船还没有安上龙头和龙尾,只有龙船的躯干。
▲龙船的身躯,图源水印
▲村民在练习扒龙船,图源搜狐
“采青”是端午节龙船活动的前奏,一般会在五月初一前举行。
村民将龙船扒到村外围田或涌边,采一些菖蒲或禾穗等青绿色植物放在接龙船头的位置,便可以返航。
▲村民将河涌边备好的禾秧采至龙船上,此时的龙船完全苏醒过来了!图源搜狐、metropop
采青过后就是最紧张、最热闹的龙船探亲环节。
从五月初一至初五,都是珠三角地区各村龙船招景探亲的日子,这段日子里举行招景的村很多,而其中最热闹的,除了初一的珠村景,还有五月初三的车陂景和初五的猎德景。
▲初三车陂景,图源搜狐
所谓“招景”,也就是各村会向兄弟村、老表村发出邀请,而这些兄弟老表村收到请柬后会欣然应约,在龙船景当天扒龙船前往“招景”的村进行探亲,被邀请的一方则称之为“应景”。
在这种热闹的环境当中,当然少不了在岸上前来观看龙船景的村民和游客,这叫做“趁景”。
每条村“招景”、“应景”的路线和时间都早已约定成俗,形成惯例,百年不变。
▲仑头景定在每年五月初二
▲兄弟老表村带上请柬前来招景的村落应景,图源搜狐
▲热闹非凡的趁景,图源搜狐
端午期间,来自周边各村数十只传统龙船穿梭游行,到各村进行拜访探亲。
村民在祠堂设龙船饼、茶点蔬果等招待各村兄弟老表,凡是有龙船经过,村民都会敲锣打鼓、齐鸣鞭炮、送旗喝彩表示欢迎。
▲龙船上打鼓,图源摄影部落
▲早期还能在龙船上烧炮仗,图源水印
当然,在这么热闹的场景之外,岸上的村民和游客更希望能见到令人血脉喷张的龙船比赛。
但一般来说,参加探亲的龙船通常都不会进行比赛,偶然会有并排的龙船比斗快慢的情景,但也是以和为贵、不论输赢,期间不时还能听到扒仔(龙船手)会发出“呵腰,呵腰”的呐喊声。
▲以和为贵、不论输赢的龙船比斗情景
另外,有的时候还能见到站在船头船尾的村民在蹬船,而其他扒仔继续扒的场景,“边蹬边扒”这种玩法非常考验扒仔,但这能让平静的河涌无风起浪,营造游龙出海的动态。
而村民和游客在岸上不断欢呼,雀跃声此起彼落,让友谊赛龙活动推向高潮。
▲扒仔站在船头蹬船,图源金羊网
临近端午尾声,即农历的五月初十到十五,各村的龙船就陆续偃旗息鼓,将龙船埋在河涌或明或暗的近岸泥地里,即“藏龙”,这是对龙船船身的一种保养。而龙头、龙尾则供奉在祠堂或者神庙里。
用湿润的河泥包裹龙船,将龙船深藏涌底保存,使龙船与空气隔绝。这样经历数十年之久龙船仍不会腐朽更不会爆裂,等到来年的端午时节,再“请龙出水”。
▲泥藏龙船如游龙,船木坚硬载历史,图源水印
龙船盛事结束后,村民会将旗帜还给神灵,祈求龙神散膥(春)、世代平安,这被称为“散龙”。
所谓龙膥即龙船的蛋,相传有一对一公一母的龙船,每年龙船夫妇会生龙蛋开枝散叶,接到龙膥的人寓意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番禺延续了流传几百年散龙膥端午民俗,图源水印
龙船上除咗龙头龙尾,仲有咩?
珠三角的龙船文化,并不是扒龙船那么简单,船上的装饰品也相当讲究。
不扒龙船的时候,所有装饰品都要放回祠堂供奉。只有在节日当天早上村民才会按照顺序安放在龙船上,等晚上龙船回来了,又再按顺序取下放回祠堂。
▲放在祠堂里的龙船装饰品,图源网站Seven.Sem
而龙船上的装饰品除了龙头、龙尾,还有旗帜、锣鼓、罗伞和神斗,每一样装饰品都有着它们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龙船上的旗帜也称为标,通常大家都能见到印有村落姓氏的旗帜,因此大多数旗帜都是与宗族有关,这让观者远远就能知道这是来自哪一条村的龙船。
▲船上印有姓氏和村名的旗帜,图源水印
此外,锣鼓也十分重要,相当于船上的指挥官,主要用于船上的发号施令,尤其是大鼓,所有扒仔都要听大鼓的号令。鼓手会因当时环境击鼓,向扒仔下命令,要求做出全速前进、转弯、调头、规避等动作。同样,大鼓上也会写有村名与村姓氏。
因为大鼓的重要性,相传珠三角龙船礼仪当中有“托鼓留宿”这一说法。招景的主人家会下船搬走大鼓,示意来应景的兄弟、老表当晚在村内留宿,没有了鼓,龙船就没有办法离开。因此,“托鼓留宿”被视为顶级礼遇。
▲敲锣,图源水印
▲同样印有村名的鼓,图源何智艺
除了旗帜和锣鼓,身型长的龙船一般会有五个锣架,锣架上各有一柄罗伞,代表“九五至尊”的意头;而正中间罗伞是为神斗准备的,另外还需要长辈敬神烧香。
▲龙船上的罗伞,图源每日头条
睇完龙船景,坐低食个饼、食餐饭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吃吃吃的环节。虽然说粽子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在广州各村,龙船饼和龙船饭是格外注重的。
▲粽子、龙船饼,图源广州揾着数
扒龙船其实是一件非常费力气的运动,再加上珠三角河涌众多,龙船出外探亲都要花上一整天,所以扒仔会将一些饼带上身,累了、饿了就可以随时吃个饼,既可以充饥,还可以借着吃饼的机会小休片刻,这就是龙船饼的由来。
龙船饼一般是普通的广式手制糕点,包括红凌酥、白凌酥、黄凌酥、核桃酥、鸡蛋糕等。不同村落、不同品种的龙船饼稍有不同,但都具有方便携带、耐于存放的特点,而且在烈日高温下十日八日都不容易变质。
▲龙船饼,图源水印
传统的龙船饼主要是红凌和白凌。外边是水油酥皮,内陷原料有莲蓉、又或者白糖、椰丝、芝麻、花生、南北杏、瓜子仁等,有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白凌酥上通常要加一点红,这是因为白凌酥通常也为村民祭祀所用,但白色意头不好,所以用红色来点缀。
▲加红点点缀,图源搜狐
除了龙船饼,龙船饭也是端午节的重要环节。每年端午期间,村民们都会组织在一起吃龙船饭,由于一次龙船饭数目至少在数十围以上,有些甚至上百围,因此通常一大早就要开始准备。
对于村民来说,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然除了应景的兄弟老表以外,为村出过力的村民都可以到祠堂参加龙船饭聚餐,能来吃的主要是为龙船出过力或赞助过钱的人,还有受邀请得到尊重的人。
▲在祠堂举行龙船饭,图源乐居
龙船饭必定有烧肉、白斩鸡、碌鹅、焖鸭、花锦鳝等菜式,都是吉祥喜庆的意思,烧象征红皮赤壮,鱼代表年年有余,甚至连饭后水果也有讲究,譬如吃荔枝就会有“五月吃个荔(利),成世无运滞”的菜彩头。
▲广州城中村上百围龙船饭,图源南方+、广州揾着数、颇克
广州龙船文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习俗,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一次走亲戚活动,维持各村感情交流,同时它也是一次展示各村实力和风采的表演。
水,贯通了村与村之间的民俗与文化,而龙船无疑在其中担当了“社交工具”的角色,让联系变得更紧密。
▲小朋友也扒龙船,图源新浪博客
即使这两年疫情无法让各村龙船景如愿进行,但龙船文化不断在更多年轻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在前几年各村龙船景上能看到,扒仔的主力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不少父亲带着才几岁的儿子上船,学习扒龙船技巧以及龙船蕴含的传统文化,让龙船探亲文化继续流传。
待疫情过后,让我们继续继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共同欣赏广州端午节期间的另一番景致!
各位自己友,
你们这个假期准备怎么度过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
参考资料 :
[1] 龙船招景闹珠村.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
[2] 龙船礼 有讲究 百岁龙 抖精神.广州日报大洋网
[3] 端午节只吃粽子?广东人的端午节饭桌上还有这些美味!.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4] 龙船景 . 百度百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