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要守住底线,也要兼顾人心……

9月下旬的台风“桦加沙”,让广州和整个珠三角都经历了一次紧张的考验。短短几天时间里,全市从停课到“五停”,再到迅速解除,过程几乎像一趟过山车。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有市民觉得这是一场“虚惊”,也有人认为“宁可空防”,绝不能“漏防”。那么,这一次广州的“五停”,到底值不值?

“唔停”到“五停”

9月22日下午,广州市教育局率先宣布23日全市停课。对家长来说,这个决定完全在意料之中。学生是社会里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宁可保护过度,也不能心存侥幸。

然而,9月23日白天广州城区几乎风平浪静,只有灰蒙蒙的天空和零星小雨。朋友圈里充斥着家长们的调侃:“孩子停课了,大人还要上班。”这种停课先行的差异,已经提前暴露了城市应急机制在衔接上的第一道错位。直到傍晚,风雨才略有增强。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9月23日下午,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宣布从当晚七点起实行“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通知来得有些突然,不少企业和打工族都感到措手不及,生产线被迫临时叫停,商铺和快递公司只能匆忙收尾,交通系统也进入紧张状态。傍晚时分,风雨确实比前一天大,但仍然没有达到人们印象中的狂风暴雨。

更具戏剧性的变化在24日当晚发生。广州市在六点钟宣布解除“五停”,比原定的七点提前一个小时恢复秩序。这种从宣布到解除、再到全面恢复的节奏,让人们感到紧张,也让人们觉得困惑。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事实上,这并不是广州独有的情况。深圳在下午四点解除“五停”,东莞在五点宣布分批恢复,轨道交通延至25日运行,珠海则在晚上八点解除“五停”,并在九点恢复口岸通关。不同城市根据所处风圈和实时监测选择了不同的解停窗口,呈现出一种差异化的防御策略。

多少侥幸与险象

如果只看广州城区,确实没有遭遇严重破坏。24日整天虽有风雨,但总体而言并不剧烈,路面积水情况也不算突出。正因如此,市民的体感差异很大,这也是不少人质疑“五停”的直接原因。

但同一时间,在大湾区的其他地方,画面却完全不同。台风“桦加沙”在24日傍晚在阳江海陵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3级,最低气压约955百帕。阳江和周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内涝,一些地下车库被淹没,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阳江,图源网络

澳门,风暴潮导致内港一带多处街道被海水倒灌,内港一带水位明显攀升,商铺被迫停业,车辆被淹,甚至有人在退水后跑到街头“捉鱼”。澳门气象局更是一度发出了十号风球,这是最高级别的风暴警报信号。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香港的情况同样不容小觑,维港沿岸巨浪翻涌,狂风掀倒树木,部分交通受阻。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珠海也处在强风圈半径之内,道路积水、设施损坏、口岸停运,市区不得不在清障、转移和恢复通关之间多线作战。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珠海,图源网络

这些画面提醒我们,同一场台风,在不同城市却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广州的“风平浪静”,并不是因为气象部门夸大,而是因为地理位置和路径的幸运。换个位置,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信神佛还是科学

网上常有一种说法:“广州在地理条件上,是全世界少有的‘福地’,从未遭遇过自然灾害的重大伤害。”

这种说法强调了广州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命运——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在此选择建城,历史证明这是极为明智的决定。

尤其是近年来,很多人将“广州风调雨顺”归功于“天后宫”和“望海观音”的庇佑。尤其是自从南沙天后宫和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建成后,似乎没有强台风对广州造成过重大伤害,逐渐形成了“神佛保佑”的心理定势。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仅仅寄望于历史的地理优势或神佛的保佑。这些文化符号固然能给人带来心理安慰,但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自然灾害,我们更应该依赖的是科学的预测与有效的应急决策。

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受任何神灵庇护的影响,而是由自然力和科学规律主导。尤其是气象预测,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卫星、雷达和数值模型可以精准地预测台风的路径、强度及影响区域。而广州的应急反应能力,也是依靠着这些技术手段来保障市民的安全。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正如这次台风“桦加沙”的应对,广州在台风还未完全登陆前就做出了停课、停工、停产等措施,这正是基于气象预警和精准的数据判断,而不是依赖“风水”或“神佛保佑”。

我们不能忽视,“桦加沙”在近海曾长时间维持超强台风级别,其强度和潜在危害曾直逼‘山竹’。政府的提前行动,正是对科学预警的最高敬畏,确保了在路径变动下,城市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潜在风险。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仅仅依赖“天后宫”和“望海观音”的象征性力量,而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防范,那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轻视,也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得与失的权衡

从结果上看,广州的“五停”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是一种过度反应。家庭被打乱节奏,企业蒙受损失,公众的心理落差甚至让对气象预测的信任度下降。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行动体现了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港澳、阳江、珠海等地的遭遇就是最好的对照。如果广州这次正好处在强风圈的核心区域,今天的质疑声很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声音:“为什么不早点停工?”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停工下的广州,图源网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五停”已经完美无缺。机制中的问题同样清晰可见。停课和停工不同步,让家庭和企业节奏错位。通知来得太仓促,让许多企业和员工在傍晚临时收尾,反而增加了风险。复工的宣布又显得仓促,使社会预期缺乏稳定感。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五停”的必要性无可置疑,但执行的细节需要改进。公告可以更清晰,给出最早和最迟的时间窗口,方便社会提前预排。针对不同行业,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停与复模板,让链条运转更顺畅。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台风前夕被清空的超市货架,图源网络

对于“停课先于停工”的情况,最好能有明确的家庭照护口径,给予家长合理的缓冲。复工的条件也可以更透明,比如规定红色预警解除二十四小时内逐步恢复,以减少临时性通知带来的混乱。

这样,社会成本可以尽量降低,而安全底线仍然守住。

值不值的答案

所以,这次广州的“五停”,值不值?

如果仅仅从短期经济账来看,似乎是不值的;但如果把生命与城市安全作为底线,那么答案就一定是值得的。台风不是一次考试,不能以预报是否精确来打分。它是一场风险博弈,政府、企业和市民都在其中做出选择。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外卖停摆,图源网络

真正需要改进的,并不是防御的决心,而是执行的细节。如果停与不停能够做到更同步、更透明、更有预案,那么家庭就不至于尴尬,企业也不至于难办。

暴风雨总会过去,但制度和经验应当留下。每一次宁可“空防”的选择,都是城市走向成熟的一步。广州这次的“五停”,与其说是防御的终点,不如说是超大城市在“生命安全”与“社会运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的制度起点。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州“五停”值不值?

▲“五停”下的广州城,图源网络

我们期待,未来的应急机制能够更科学、更体贴、更有预案,让这座城市在面对下一次挑战时,既能守住底线,也能兼顾人心。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此次台风“五停”?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