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要说梅花村了。因为我在梅花村附近住了几十年,对这片地区特别熟悉,有特别的感情。

梅花村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部。东起广州大道中,与天河区毗邻;西至福今路、达道路,与农林街、东山街相连;南抵共和八巷、东兴南路,与东山街接壤;北达东风东路、天河路,与黄花岗街连接。面积1.56平方公里。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扬箕村牌坊

杨箕村(亦作扬箕村)原名簸箕村,是今梅花村街范围内最大的古村落,开村于北宋天禧三年(1020),距今已有千年。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东面是火甲涌(亦称科甲涌),西边是沙河涌,形状很像一只簸箕,所以叫簸箕里,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称簸箕村,1930年改名为杨箕村。民国以前,这一带仍是冈陵起伏,溪涌纵横,池塘星布,田连阡陌的乡村。在它的东北面是大水圳村,东面是冼村,东南面是猎德村,西面是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广东农林试验场,西南面是山河村、寺右村。寺右村以姚姓居多,与杨箕的姚姓是同一个祖先的。今梅花村辖区的共和路、福今路一带原来都是寺右村的土地;而天河路一带原来则是大水圳村的土地;乡人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寒耕暑耘,秋收冬藏的农桑生活。

杨箕村有碑文曰:“扬箕居广州城东,三面临水,北倚云山,沃野千亩,风物闲美,民国中期有诗传曰:‘东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荫,南临水松帐,北沿栗影行。’北宋时期,耕者始立村而居,筑基围田,垦?耕种。漫滩之地状若簸箕,谓之‘簸箕里’。迨明朝弘治年间,成‘四坊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之聚落,改‘簸箕村’。”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梅花村省委机关幼儿园即原法国天主教安老院

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西方的宗教、文化、经济,挟船坚炮利之势,大举进入中国;同时,民族革命思潮也在南方蓬勃兴起,各种革命运动此起彼落。昔日宁静的乡村,不复宁静。簸箕村位处广州城东,西距正东门仅3千米,南距珠江亦不过1千米多,堪称广州城东第一门户,是广州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见证者。

清咸丰四年(1854),天地会在佛山石湾誓师起义。粤剧伶人李文茂率众在广州北部佛岭市(今新市之东)响应,从者皆蓄发易服,以头裹红巾,腰缠红带为摽帜,号称“洪兵”,从天宝圩、燕塘进攻广州。旌旗所至,簸箕村乡民多有闻风相从,揭竿而起者。洪兵围攻广州长达半年之久,无功而退。清军与洪兵在今竹丝岗至梅花村一带展开激战,洪兵败北,清军攻至簸箕村,大肆搜捕参与洪兵的乡民,焚毁其祠堂和房屋,砍伐林木,令乡民损失惨重。

清宣统二年(1910)初,同盟会策动驻广州的新军起义,这是孙中山在广东领导的十次起义之一,史称“庚戌新军起义”。时值夏历新年,三千新军在燕塘宣布起义,沿东沙马路向正东门挺进,不料清军已有准备,在横枝岗和牛王庙(今先烈中路与永福路交界处)一带,设下重兵埋伏,起义新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不得不向燕塘撤退。但清军防营绕道簸箕村,沿今广州大道北上,在沙河截断了他们的退路。新军起义遂告失败,队伍星散,有十几名士兵逃到簸箕村、猎德村等地,热心的村民把他们藏匿起来。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广东省委机关幼儿园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六十年代幼儿园毕业照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这些起义士兵宁可忍饥挨饿,不私取任何物件,其高尚人格,令村民十分感动,争相送给他们衣物和金钱,掩护他们逃生。广东自治会也会同九大善堂、七十二行商及全省绅、商、学、报、慈善各界,分途前往各乡,安抚散落乡间的革命者。在民间舆论的压力下,迫使官府最后同意对起义士兵分别资遣,交保管束三年,并给予护照,仍作为“高等人格”看待,不准地方官为难。簸箕村村民在营救起义士兵的过程中,表现出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巨大勇气和道义承担,在革命史上留下可贵的一笔。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南京条约》规定广州为通商五口岸之一,其后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均规定允许外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可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医院、学校、坟地,允许华人信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开始到广州传教,创办各种教堂、学校、医院和安老院、孤儿院等宗教、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清光绪十一年(1885),广州、粤东、粤北、粤中和广西梧州、桂林等地的浸信会教派成立跨省的“两广浸信联会”,会址设在东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九铁路动工兴建,清宣统三年(1911)正式通车,铁路从今梅花村街范围内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第一次惊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广九铁路的兴筑,成为广州东部开发之造端,美南差会(美国浸信会国外传道部)看中了这片偏乡僻壤,捷足先登,大量购买土地,兴建教堂和学校。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福今路

浸信会开发东山后,其他教会也纷纷跟进,宣统二年(1910)美国安息日会在猫儿岗附近宣讲福音。浸信会主要在广九铁路(今中山一路)以南,安息日会主要在铁路以北,逐渐拓展至现在农林下路、三育路、福今路一带。1919年教会兴办“三育中学”,1926年将路面拓阔,改名为三育路。而教会宣讲教义之地,被称作“福音村”,后来开辟街衢,名福音路,即今梅花村街的福今路。这是梅花村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

1913年,法国天主教安老会(又名贫穷姑娘会)派遣修女到广州兴办慈善事业,传播教义,在大新街白米巷口附近创办安老院,坊间称作“天主教安老院”。1926年,安老院迁往大水牛岗(今梅花村),凡贫穷年老、孤寡鳏独的天主教徒,均可入院养老,院内分设男、女安老室,可容纳百余人。1950年,该院迁往香港。1928年7月,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全市性布道大会,并于1933年至1937年间,每年的复活节都在东山神道学校(在今寺贝通津)、福音路、东较场等地,举办有五六千人参加的基督教复活节纪念大会。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再探闹市中的千年古村落

中山一路

经过浸信会、安息日会的早期开发,大量田地被用于非农业用途,大量非农业人口迁入,教堂、学校、医院、安老院、孤儿院等机构相继出现,带动服务业蓬勃兴起,标志着梅花村地区已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把旧属番禺、南海两县各一部区,合并为广州市,不入县的行政范围,梅花村街地区被纳入了市区范围。随后,广州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拆城墙,筑马路工程,把城内与城外连成一片。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动员和组织省港罢工工人,修筑中山公路,连接东山与黄埔,其中一段在今梅花村街经过,即中山一路。千年古村落开始经受到城市化浪潮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