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西湖路附近,有一条小街叫粤秀书院街,此街之得名,是由于其地曾是著名的粤秀书院所在地。同时,附近的大小马站和流水井也有不少“书院”。但这些书院的本质却大相径庭,究竟为什么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我们先来说说粤秀书院的来由。当时两广总督赵宏灿和广东巡抚范时崇有一次交谈时,讲到中原和两江、江浙等地人文鼎盛,而南粤虽经济富庶而历史上堪称才学之士的确实是屈指可数,感叹之余,赵宏灿说:“人才之培养,全在于有识之士之倡导,两宋以来,很多人才都出自书院,朱熹在江西庐山创办了白麓洞书院,带动了江西地区的文化发展,所以自宋代以来,江西出了许多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后来王夫之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据说湖南人现在也非常重视教育,看来,不久的将来,湖南必有奇才脱颖而出,现在你我主政南粤,百姓有财物之富而少诗书才学之士,虽有一些地方士绅创办书院讲学,但缺少有影响的人物倡导。你我一督一府,如能同心合力办一有影响之书院,必可树南粤重教之风。”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 粤秀书院结构图

范时崇一听自己的顶头上司有如此高见,非常敬佩,于是二人共同发起,择地而建粤秀书院。书院建成之后,二人亲临书院讲学,并延聘那些退休或遭贬的学界前辈主持教务,由于学生众多,主讲者多为全国有名的学者,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如现在的北京附近大小马站一带留下的书院群,很多就是在此之后兴建的。粤秀书院的成绩还受到清朝的雍正皇帝褒奖,曾赏白银两千两,这在全国的书院中是不可多见的。由此可见越秀书院是属于名副其实的官办书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讲到这里,大家又会联想到在粤秀书院附近的大小马站、流水井的各个书院,何家祠、考亭书院、冠英家塾等,这些名为“书院”,实为一间祠堂。皆因乾隆年间,朝廷出于担心百姓同族聚集谋反的考虑,禁止建合族祠,于是人们“多易名为书院。因此大家很容易就误以为它们与粤秀书院同属官办书院,其实不然。它们本质皆为祠堂,就如当中的何家祠,即庐江书院,是何氏宗族出资合建的书院,因此名为何家祠,同时是目前广州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纯粹书院建筑。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庐江书院位于流水井29号,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书院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现在书院的主体建筑是流水井幼儿园。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 庐江书院(现为流水井幼儿园)屋顶鸟瞰,清代书院的三进式中庭、奎楼(左高起处)及两侧厢房的结构完整清晰

现存庐江书院的布局相当完整,流水井巷的门楼坐西朝东,两层,高约10米,“青砖砌筑,镬盖耳,风火山墙,绿简瓦,灰塑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门上有石额“何家祠道”,过门楼有一庭园,面积有140平方米。现在庭院中有一小亭,幼儿园小朋友在这里嬉戏。《书院研究》主编邓洪波先生介绍说,这样的庭院是用来习武健身的,也体现了宗族对子弟的希望。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 庐江书院的天井

  由庭院北进,整个祠堂是三进式的,尽管内部已经装修成为幼儿园,但这样的布局还是可以看得相当清楚,进两米后至大门,花岗岩门额上书“庐江书院”。头门后是天井,两侧的廊庑已经被修成教室,但是从木梁还可以看出廊庑的影子。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考亭书院,又名朱家祠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奎楼。考亭书院渊源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朱家后人所建,位置在流水井35号,现存的考亭书院有1500多平方米,原有的建筑保存不多,但整体格局变化不大,最为吸引人的是书院的奎楼,为庐江书院所无。

“骗”了几代人的广府书院

话说宋末,元军犯宋,朱熹第六代孙朱文焕,官至大理寺平章事,随军南迁,战死于广东清远疆场。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在当地定居。另一个儿子迁到新宁(今台山),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发展成为一大族。当时新宁属广州府范围,为了弘场祖先在考亭的儒泽,勉励子孙学业有成,朱氏家族于是在广州府学不远的流水井筑起这座书院,也取名“考亭”,又称朱家祠。根据《粤桂朱氏源流》载考亭书院云:“该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院目的除纪念朱文公业绩外,又便于朱家举子赴省或京参加会试或殿试,集留学习、住宿而设的。书院还有一规定,凡本姓人中举人以上的,必须接受紫阳书院(紫阳是朱熹别名)的奖赏和在这两院举行的祭祀仪式,这种做法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取消方终止。”可见考亭书院是一所宗族祭祀、聚会的地方,规格是高的,又是本族子弟读书赴考的进修场所,而非一般讲学、授徒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