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23日,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百人会(IRS100)·2025在湖南长沙成功举行
视力下降误作“老花眼”,视物变形时已错失黄金治疗期——我国超4000万眼底病患者正面临这样的“光明危机”。作为致盲性眼病的“隐形杀手”,眼底病因早期症状隐匿、基层诊疗能力薄弱、公众认知不足,长期困扰国民视觉健康。
11月21日-23日,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百人会(IRS100)·2025在湖南长沙成功举行。这场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与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协办的全球眼科盛会,汇聚了300余位海内外视网膜领域权威专家,以基因治疗、AI诊断、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为刃,破解行业诊疗痛点,为眼底病事业绘制新蓝图。
大会聚焦“AI+眼科”:
共探眼底诊断破局之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线上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线上发言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领衔,吸引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以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300余名眼科专家参会。
作为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指出:“视网膜领域已成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黄金赛道’,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眼底病诊疗格局。”

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致欢迎辞
眼底作为眼球内部核心结构,涵盖视网膜、视神经、黄斑区等关键部位,其病变引发的眼底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致盲诱因。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 “糖网”)随糖尿病患者基数扩大,发病率逐年攀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致盲的首要原因,在中国85-89岁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8.98%;高度近视人群眼底病变风险显著增加,部分患者因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面临失明威胁。
而公众对眼底病认知不足、基层眼科诊疗能力薄弱的双重瓶颈,导致诊疗困境凸显。为此,AI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破解眼底诊疗困局的核心力量,加速渗透诊疗全流程。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科学主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 Leopold Schmetterer现场发言
本次大会上,国内外专家纷纷带来有关AI辅助诊断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观点。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科学主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 Leopold Schmetterer 指出,眼科影像未来将由多模态成像AI与功能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两大技术范式重塑,二者深度融合将开创高分辨率客观视功能评估新纪元,为视网膜与视神经疾病提供更早期、精准的诊疗方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裁办主任、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现场发言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裁办主任、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在《视网膜影像可信赖人工智能的进展》报告中强调,AI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图像病灶识别、疾病分类、预后评估等核心场景,但建立具备准确性、可解释性与易用性的可信赖 AI系统是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前提,而深度学习、基础模型、大语言模型等新兴技术正加速医疗专用AI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
“AI+5G”技术赋能:
重构眼底筛查体系惠及百姓
AI辅助诊断,实际上早已应用临床。眼底病防治的核心痛点在于“早发现难”。数据显示,我国50%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应定期眼底检查,70%糖尿病患者未接受规范的眼科治疗。
为破解基层筛查困境,作为大会主办方之一,爱尔眼科积极打造“AI+5G”远程医疗模式。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眼底照相检查,随后,AI眼底影像智能分析系统将在1分钟内生成分析报告。这一过程通过5G技术赋能的远程医疗平台无缝对接至医院诊室,使医生能够即时审阅影像资料,并迅速给出精确的诊断结果。
这是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日常诊疗工作缩影。在这里,5G技术被充分运用于远程医疗,进而实现从检查到诊断全链路的智能化与高效化,为医疗模式革新、科技普惠民生写下生动注脚。

医生用AI眼底相机为患者做检查
以“AI辅助诊断”为核心,搭建眼底病远程医疗模式已在全国推广。自2020年起,爱尔眼科在全国投入400余台搭载AI算法的眼底相机,进驻超1000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完成眼底拍片120余万张,成功帮助超10万名患者早期发现眼部疾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眼底筛查服务。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副组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北京地区副总院长彭晓燕教授现场发言
而在罕见病诊疗领域,爱尔眼科同样实现突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副组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北京地区副总院长彭晓燕教授团队研发的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AI诊断系统,融合OCT影像与临床数据,准确率达93.75%、灵敏度100%,为这类易与葡萄膜炎混淆的疾病提供了高效筛查工具。
机器人+流程优化:
破解“精准治疗”及“依从性差”双重难题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崔迪现场发言
“眼科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眼科精准治疗的重要工具,为疑难眼底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一观点由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崔迪在本次IRS大会上提出,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2025年2月,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陈忠平教授团队完成湖南省首例眼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注射手术
眼底结构精细如“相机底片”,传统视网膜下注射等手术,需将药物精准注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狭小空间,操作难度大、精度要求极高,手术风险显著。
2025年2月,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陈忠平教授团队完成湖南省首例眼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注射手术,凭借3微米级运动精度、震颤过滤系统及术中OCT、AI导航等先进技术,有效突破了人类手部操作的生理极限,实现了稳定而精准的超精细手术操作。
“未来手术机器人还将用于基因药物、干细胞疗法的精准给药,惠及更多患者。”陈忠平教授透露。
除技术突破外,爱尔眼科针对需眼内注药的患者“治疗周期长、依从性低”的痛点,在全国建立近200家眼内注药中心,通过流程优化将患者最快注药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复查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结合定期回访与提醒机制,显著提高了治疗便捷性与患者依从性。
据了解,我国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约1000万,规范的眼内注药可有效避免该类患者中心视力丧失,该举措将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前沿技术+专病体系:
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

爱尔眼科研究所研究专员、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与器官工程专委会委员崔泽凯博士现场发言
在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研究领域,爱尔眼科研究所研究专员、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与器官工程专委会委员崔泽凯博士带来的《从细胞到器官芯片-眼科体外模型的革新与应用》报告引发关注。他提出,视网膜类器官构建与器官芯片技术,可精准模拟眼部动态微环境,为眼底病机制研究、新药筛选提供“体外实验室”,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基础研究。
此外,针对眼底病“病种多、分型杂”的特点,爱尔眼科推行“专病专治”模式,在全国开设高度近视眼底病/MDT门诊、葡萄膜炎门诊、飞蚊症门诊、神经眼科门诊等特色专科,并建立200余家糖尿病眼病门诊及患者管理门诊,形成“4道防线+4重保障”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爱尔眼科汇聚800余名眼底病专科医生组成专业团队,配备与国际同步的高端检查治疗设备;依托分级诊疗、疑难会诊等平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诊疗服务;同时通过建立个人眼健康档案,实现对患者眼健康状况的动态追踪与长期管理,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到康复全程护航。
领航行业未来:
让创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
“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IRS)自创办以来,已走过22年不平凡历程,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视网膜领域交流成果、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唐仕波教授表示,未来爱尔眼科将持续聚焦基因治疗、干细胞、人工视网膜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与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服务升级为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眼底病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眼底病患者摆脱失明风险,重获清晰视界。
随着AI远程诊断、手术机器人、基因治疗等技术的加速落地,眼底病患者将迎来更精准、更便捷的诊疗服务,国民视觉健康“光明防线”正不断筑牢。(通讯员 屈慧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