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平台“外卖大战”愈演愈烈,餐饮行业受到持续冲击。在平台补贴推动的“低价”竞争下,餐饮商家利润遭遇普遍侵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利润下滑67%,较去年进一步收缩。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上半年餐饮业呈现“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态势。外卖价格倒挂、平台补贴资源过度向头部品牌倾斜等,加剧了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业“内卷”严重,影响了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受外卖大战影响,餐饮业利润骤降

今年以来,京东集团、阿里巴巴先后携巨额补贴进入外卖市场,掀起行业价格战。其中,京东于4月11日全面上线“百亿补贴”;阿里旗下的淘宝和饿了么在7月2日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美团未公布具体补贴金额,但面对竞争同样加大了补贴力度。

持续的价格战、补贴战,扰乱了餐饮行业的正常环境,餐饮商家的利润普遍下滑,被动卷入补贴战的第一批中小商家,甚至迎来了集体倒闭潮。

广州一位木桶饭商家,开业半年多,此前日均营业额6000元左右,7月被卷入外卖大战后,日营业额骤降至1000多元。因为门店的盈亏平衡线是3000元,门店只好在房租到期后关闭。

上海杨浦的一家茶饮品牌老板表示,目前店内客单价降低7、8元,利润大幅减少。“我们小商家采购议价能力弱,加上我们原料都是每天现做,成本高,打价格战肯定吃亏。”

有餐饮商家表示,4月份京东外卖发力后,自己门店的外卖订单量迎来高峰,但很快又急剧缩水,6月份淘宝联合饿了么加大补贴,也是出现了短暂的订单高峰。商家认为,补贴带来的基本都是羊毛党订单,不仅没有拓展新客户,还拉低了客单价和单均利润。

对此,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王慈波呼吁,应关注中小商家在价格战下的经营状况。“中小商家对价格战的承受能力更弱,如果客单价太低,加上外卖需投入的人工、原材料成本等,几乎是没有利润空间的。”

平台补贴战仍在继续

据媒体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五月开始至今,陆续已有湖北、陕西、云南、福建、山东、广西、山西、新疆以及北京、青岛、大连、深圳、珠海、重庆、大同、遵义、济南、洛阳等超10个省市自治区的餐饮行业协会和烹饪餐饮协会等陆续发布相关倡议书,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这是继2025年5月份五部门约谈外卖平台后,三家外卖企业再次被监管部门约谈。

但诸多迹象表明,约谈之后,外卖平台的补贴战仍在继续。

今年8月初,是外卖的传统促销季,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部分平台最新的“立秋作战计划”将重点在三天:8月7日立秋是传统的“秋奶”促销,8月8日是平台会员节,而8月9日则是平台力推的“超级星期六”,三天正好成为一个小的营销周期。

据报道,相关平台对商家表示:集团正在追加新的补贴预算,准备继续投入,“至少要再打一年。”

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分析指出,两度约谈,外卖“价格战”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是因为电商平台仍固守过时的竞争思维与路径依赖,试图用“低价换流量”的老套路应对外卖行业,将电商领域“双十一”“618”等节点靠大额补贴冲单、造峰值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卖与电商存在本质差异:奶茶店、餐厅的单日产能有限,且消费时间窗口极短,难以像电商那样提前规划流量、协调工厂备货,这一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此外,有研究指出,目前外卖市场的“烧钱”大战并不值得。外卖补贴过度引发四大负面效应——削弱了线下餐厅客流、行业整体利润压缩、中小餐厅不堪重负、加剧浪费现象。与此同时,外卖的“内卷式”竞争,也导致了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机会流失。头部互联网企业应将资源投向具有更大增长潜力的市场,比如国际市场或AI领域,而非在外卖以及即时零售领域消耗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