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挂出银绸带,西江一箸鲜又香”,竹篙粉这道以竹篙承载、借西江滋养的特色美食,不仅俘获了万千食客的味蕾,更在 2022 年跻身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岭南大地上一张飘香的文化名片。如今,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化作德庆人舌尖上的乡愁,成为西江流域鲜活的文化符号。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德庆竹篙粉

蝉鸣七月,荷风送凉。当夏日的阳光洒满西江两岸,广东财经大学守望星河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踏上了这片浸润着历史与烟火气的土地。他们穿梭于德庆的街巷作坊,从晨光熹微的制作工坊到人声鼎沸的美食街区,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的脉络,用青春视角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交融之道。

街巷间的味蕾传承:探访德庆竹篙粉的破圈之路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当地竹篙粉一条街

为探寻德庆竹篙粉非遗品牌发展现状,实践团先后走访了竹篙粉旗舰店与官圩花世界竹篙粉店。在竹篙粉制作的热气中,与店主促膝长谈,听食客分享他们与竹篙粉的故事,了解到了德庆竹篙粉正在积极推进破圈发展,并通过打造竹篙粉风味小吃街、设立旗舰店、建设竹篙粉培训基地等模式书写非遗美食产业升级的新答卷。

创意赋能:让德庆竹篙粉“潮”起来

如何让这道百年美食穿越地域界限?实践团成员们用创意给出了答案。成员们发挥自身优势为德庆竹篙粉拍摄了系列宣传片。截至目前,视频全平台播放超10万次,累计获赞超400+,并被德庆共青团官方转发。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团队为德庆竹篙粉设计的相关文创产品

此外,实践团还从文创设计角度出发,融合德庆竹篙粉的特色,设计了德庆竹篙粉IP形象“篙小星”,并打造了包括竹篙粉包装在内的数十个文创产品,将非遗美食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非遗文化以更加轻盈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文脉寻踪:在历史肌理中读懂非遗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团队成员感受德庆学宫儒家文化

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拍摄与文化溯源,实践团成员走进德庆学宫与三元塔,仰望大成殿的雕梁画栋,俯瞰西江的蜿蜒流淌。“德庆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故事。”实践团成员钱湘莹在调研日记中写道,德庆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已融入到竹篙粉之中,成为德庆竹篙粉品牌化发展最深厚的底气。

青春担当:用专业力量护航成长

调研途中,实践团成员不忘发挥专业优势,用心守护传承的未来。在德庆县香山村村委,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开设了一堂兼具趣味与知识的普法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播法律知识,筑牢法治观念。未来,实践团还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普法课堂,为乡村孩子们播下法治的种子,助力健康成长,为乡村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普法课堂现场

农产焕彩:在田园沃土中认识产业联动

农业的蓬勃发展,为德庆非遗传承和品牌化注入了别样活力。此次调研,实践团深入位于德庆县官圩镇的碧桂园德庆贡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负责人龙海深的带领下,穿梭于郁郁葱葱的贡柑林间,用镜头展现德庆贡柑特色产业的魅力。

广财学子踏访德庆:探非遗、寻文脉、送法下乡调研行

图为碧桂园德庆贡柑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龙海深向团队成员介绍德庆贡柑发展情况

同时,负责人龙海深向团队成员介绍德庆贡柑从科学种植到市场推广的“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德庆贡柑与竹篙粉虽属不同领域,却同样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二者在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相互借鉴、彼此赋能,共同勾勒出德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

德庆的土地有竹篙粉的烟火气,有学宫砖缝中的千年文脉,更有产业发展的鲜活实践。当传统非遗遇上现代创意,当地方美食联结地域文脉,非遗品牌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而守望星河实践团也在用专业与热情,为德庆的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让西江之畔的文化故事,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守望星河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