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佳封闭 一开始,正佳为了验核酸而封闭的消息和图片全网疯传,传闻有阳性感染者曾到过商场,大家以为“跑毒圈”轮到广州。 |
|
正佳恢复 一小时后正佳又开放大门,说是搞错了,大家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 |
|
天河城全员核酸 没过多久,隔壁的天河城封闭,医护人员全员到场开始给商场里的游客检测核酸 |
|
最终确认阴性! 后天河发布“排除核酸检测结果异常”,传闻最后更正为阴性,“一天光嗮”。 |
期间,”广州十二人民医院停诊”、“正佳广场”等词条还冲上微博热搜前列。
尽管这事件对于广州人来说是虚惊一场,但对于被怀疑感染的一家人而言,却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和以往疫情中感染或怀疑感染个案一样,其个人资料被泄露到各个微信群中,从全家人的姓名、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等统统曝光。
无论是感染还是被怀疑感染,本身就已经不幸,为什么他们除了要经历生理死亡的风险外还要经历社会死亡的后果呢?
为何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个人私隐总是被泄漏?
01
流调中泄露个人私隐已不鲜见
从2020年春节至今,新冠疫情已经存在了两年,而流行病学调查也同样做了两年。微信群信息跑得比新闻媒体快也不是第一次出现:
2020年11月,上海一对被列为密接的情侣其详细流调和身份信息被曝光,然而不少网友和营销号却在此之上扒出细节,甚至用来“磕糖”、八卦和建立微博话题;
2020年12月,成都女孩确诊后,其电话、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被泄露,但因为流调地点涉及多个酒吧,无端被打电话发短信辱骂;
2021年5月,宁夏一男子确诊,其详细信息也在网上传开。因为从国外回来,被陌生人打电话骚扰骂他“千里投毒”;
2022年1月,两名从天津返回大连的大学生确诊,个人信息和详细流调被曝光,每天忍受诸如“别给大学生丢脸行不行”、“回家祸害家人素质真高”等讽刺和揣测。
这些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本来就要忍受病痛折磨、忍受是否感染的煎熬,还要接受无端的网络审判。更甚者,还面临着被不断造谣。
几乎每次有疑似病例,微信群总会传播故事框架惊人相似的谣言:男的被传有三四个情人被曝光,女的则是私生活不检点到处散播病毒。
从去年南沙的《倾城之恋2021》谣言小说,到谣言“某地疫情爆发是因为有人到处嫖娼”,再到前几天深圳坪山确诊男性被造谣有三个女朋友,几乎所有流调都要被套上劲爆的八卦外衣。或许变成某些人所期待的“瓜”,生活才有意思。
以上种种隐私曝光和谣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一开始流调只是一个截图,后来越来越放肆,相信不少自己友都见过完整版的PDF和Word文档,轻而易举就能打开”一手资料”。
在这期间,只有少数恶意传播隐私的公职人员被惩处,例如:杭州一医师故意泄露流调而被处罚;桂林某些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把流调外发,被处以行政处罚。
尽管如此,受害者私人被泄露的伤痛和损失却无处补偿。
02
公众恐惧社会死亡甚于生理死亡
每次提到流调,大家可能会开玩笑说:“最近多去点高级餐厅、图书馆博物馆、健身房等地方,一旦感染新冠,起码让自己的流调好看点。”玩笑的背后是大众对于自己隐私被曝光的忧虑。
▲图源深圳卫健委公众号
有网友说,对比起疫情前,现在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努力回想自己最近去了哪里、干了些啥,是不是符合大众所苛求的“本本分分”生活。
大家更惧怕感染后被曝光信息,因为没有人能经得起网络上事无巨细的挖坟行为、承受不起比天高的道德要求,哪怕你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围观者都能对你“高谈阔论”。
就像这次广州天河乌龙事件,这一家人并未确诊,且是主动检测,但却被无辜曝光信息。仅仅是因为家住广州某著名村,有保姆而被翻出来指指点点。
在国内,新冠感染率只有万分之0.58,死亡率只有万分之0.024。新冠之下,大家恐惧社会死亡甚于生理死亡。
如果你是普通的996打工人,大家会对乏善可陈的流调加以“悲哀”、“凄凉”等形容词去形容;如果你喜欢喝酒经常去酒吧,大家会给你冠以“转场之王”、“经济复苏靠XX”等侮辱性称号;如果你活动范围较广、涉及人员较多,可能会被叫做“XX毒王”、“XX毒后”。
俗话说:“针不扎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换个角度想,过年时那些一年见一次的亲戚对你的工作学业、收入职业和情感生活事无巨细地追问,大家都觉得被侵犯隐私,觉得难受,更何况现在是全中国14亿人能轻而易举地知道你的资料,堪比在镜头前直播生活。
那也不难理解,普通市民面对流调的询问会稍显迟疑和担忧。
大家都能理解流调工作人员的辛苦,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并不是针对某个群体,而是所有人长久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所致。
03
医护保护我们健康,谁来保护私隐?
目前,对于流调可能存在过度暴露隐私的情况,上海和北京开始不公布人员信息只公布地点信息。
这个举措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对相关人员隐私的曝光,但目前最严重的不是媒体上公布得太多,而是那份本来只能相关工作人员才能查看的报告,却变成了所有人可以在微信上转发的谈资。
从调查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信息,到集合成报告,再到把详细内容从上到下分发到每层工作人员的手中,这些信息转手多人、多空间,在此间其中一个环节有一个人有意无意地发给自己的亲朋圈,那就等于已经外泄。
法律上确实有对相关侵权行为进行规定,比如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民法典,“国家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法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特定机构可以向患者收集信息、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行为,但同时也规定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但因为权力、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等,受害者在追责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时非常困难。更何况,在经历生理死亡的恐惧和社会性死亡后,他们无不身心疲惫,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即便没有卷入新冠调查里,普通人的私隐被泄露早已常见得令人发指——刚买了汽车,还未上牌,就有诈骗电话打来说可退税;小孩才刚出生,就有婴儿奶粉、儿童写真、早教机构的推销电话接连而来;家里刚有亲人在医院过身,一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各个殡葬服务公司来推销一条龙服务……更别说,每次申请银行卡、注册某网站、和地产中介联系过后,就会收获一大堆推销电话,对方对你的熟悉程度还胜于你父母。
为了自我保护,人们不得不学会保持警惕,对需要填写隐私信息的事情模糊化,就好像网购、外卖不写具体门牌、名字不写真名等。而对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更是选择保持沉默。这些做法远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在1996年设立了“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如果市民发现自己的个人私隐被泄露,可以向公署进行投诉,由公署进行调查和起诉。
根据《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对于泄露他人个人私隐的行为,初犯最高可被判罚款港币5万元及监禁2年,加上每日罚款港币1千元。而屡犯者,最高可被判罚款港币10万元及监禁2年,加上每日罚款港币2千元。
如果内地也有类似机构,对于以上随意泄露他人资料私隐的行为,是不是该有一定的阻吓作用呢?相关人员还敢把流调资料当作聊天谈资随意转发吗?
除了法律和机构的保护,追查源头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追查,能否有相关软件或网站在查阅相关隐私内容时会打上账号ID水印,类似网络考试时试卷会加考生水印、文库,在文字内容上加水印防止截图外传。又或者在查阅相关信息时勾选保密协议等。
▲已经有很多公司可以做到,图源网络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逻辑。这种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所以,不要因自己平安无事而沾沾自喜,转而把别人的隐私当“瓜”吃,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护的恶果,最终都会落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
各位自己友,
个人隐私泄露屡屡发生,
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处理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见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