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号称由“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4-2025 亚洲宜居城市排行榜》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刷屏。榜单中,新加坡排第二,东京第五,而广州高居第九,长沙、武汉、重庆、西安也纷纷上榜,甚至超越了北京、深圳和香港。
不少网友转发时都颇为自豪,留言说“我大广州确实住得舒服!”,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发出疑问“长沙这么热也能进前二十?”“清迈、昆明居然不上榜?”……

我们仔细查了一下这份榜单的来龙去脉,发现它——根本不是联合国发布的正式文件,而是一个“假榜单”。
首先是这个榜单根本查不到出处。
榜单顶端印着“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的标志,看起来颇有“权威感”,但我们在联合国官网、社交媒体以及官方数据库中,完全查不到任何这份榜单的资料。没有英文原文、没有报告编号、也没有任何评分标准的解释。
反倒是在网络平台上,我们能查到不少“自说自话”的转载——比如“泰国格乐大学中文官网”早在2024年8月就发过一模一样的榜单,而“华人头条”网站甚至在2024年7月12日就以“联合国发布”为名进行宣传,榜单内容、城市排序、配图样式都完全一致。

但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没有附带原始文件,也无法验证数据来源。
这说明,它根本不是一份官方报告,而是某个机构或自媒体炮制后广泛传播的“贴牌榜单”。
其次是评分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该榜单声称评分基于“气候舒适度(35%)、教育医疗(25%)、经济发展(20%)、物价与收入(20%)”四个维度。但实际排名却与常识大相径庭:
武汉、长沙、重庆等“火炉城市”都冲进前二十,在“气候舒适度”权重最高的情况下显得格外违和;而北京(第42)、深圳(第44)、香港(第29)这些经济、医疗、教育高度发达的城市却排名靠后,反而被西安(第30)、青岛(第18)超越。

如果说房价高导致香港排名下降,那为何房价同样高企的新加坡还能拿到第二?而东京虽然排名第五,但其综合交通、医疗教育、公民安全等指标远高于榜单中多数城市。
这些矛盾说明:这份榜单并不是基于透明、可验证的数据模型计算得出,而更像是随意拼凑后的“榜单化内容”。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哪些城市更适合生活,可以参考这些真正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榜单:
EIU《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由《经济学人》智库发布,重视稳定性、医疗、文化教育、基础设施;
Mercer《全球生活质量调查》:专为跨国公司和外派员工服务,考察住房、医疗、教育、消费水平等;
Monocle《最宜居城市榜单》:由英国《Monocle》杂志发布,强调步行体验、文化气质与治理效率。
这些榜单每年发布,都会公布完整评分方法和详细排名,而不是只有截图和“联合国”三个字。
回到广州这座城市本身,我们当然承认它有不少宜居的优势:冬天不冷、美食遍地、交通便利、粤语文化浓厚……但同样也存在夏季湿热、房价高企、公共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挑战。

是否宜居,不是一张榜单说了算,而是你每天住得安不安心、吃得开不开心、有没有余力去生活。
我们理解大家看到“广州第九”时的那份自豪感,但也想提醒一句:别轻信那些没有出处、不讲逻辑、还动辄套上“联合国”的所谓榜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