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愿逝者安息,愿伤者平安,也愿所有家庭早日重建生活······
11月26日,大埔宏福苑发生的五级大火震动全港。自下午起火以来,火势沿外墙极速攀升,仅数分钟便吞噬多栋大厦外墙,并烧至多个住宅单位内部。整整一夜,火光未息,直到次日凌晨才逐渐受控。
截至 11 月 27 日中午,香港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火灾已造成至少55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殉职消防员,另有72人受伤。而据港媒报道,截至中午仍有逾270名居民失联,家属与外界暂无法取得联系,实际伤亡情况仍在确认中。
这场火灾极可能成为香港近半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住宅灾难,亦是回归以来第二宗五级火。大量影片与现场照片在网络上持续曝光。火舌沿棚架向上延烧,黑烟如瀑布般从几十层楼的高空直冲天际,整座屋苑化作火海。许多居民根本来不及逃生,便被浓烟与高温吞没。惨烈画面,让无数港人彻夜难眠。
面对如此规模的灾难,人们不得不追问:宏福苑大火,到底是风高物燥下的天灾?还是制度缺陷、工程疏忽与监管失效共同酿成的人祸?
宏福苑落成于1983年,是一处典型的八十年代老牌居屋,由八栋大厦组成,共1,984 户、人口近五千。四十二年的楼龄,本身已经是高风险因素。宏福苑采用当年常见的十字型楼宇布局,厕所与厨房外设有槽式通风天井。这样的设计原意是改善采光通风,但在火灾中却形成“烟囱效应”。当外墙起火后,高温烟气与火势沿通风槽迅速向上攀升,形成垂直火柱,有如从楼顶喷出的火山口。现场不少居民表示,看到火势沿着天井和外墙“几秒往上一层一层跳跃”,速度快得难以想象。
另一项令人忧心的,是宏福苑住户多为中老年人。屋苑发展成熟,许多业主已年逾六旬或七旬。行动缓慢、对火灾警觉不高、自救能力有限,使得逃生难度在火势骤升时被无限放大。有居民表示,部分长者甚至不知道如何逃离单位,只能待在屋内等待救援。
建筑设计老旧、结构通风形成火道、人口老龄化叠加,使宏福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宏福苑的大维修工程并非近期启动,而是过去数年争议不断的大项目。早在2016年,屋苑便收到政府发出的强制验楼通知。但直到2023年1月,业主立案法团才正式通过金额高达3.3亿港元的大型维修方案。根据方案,每户需分六期缴付 15.6 万至 18.2 万港元不等,引起大批业主不满。部分居民质疑工程造价偏高、招标过程不透明、法团拒绝公开资料,甚至质疑其中存在不合理之处。
▲图源网络
多番拉锯之下,居民最终在 2023 年 9 月成功召开特别业主大会,以超过半数票数罢免任职十多年的旧法团,并选出新一届代表。然而,当居民换届成功时,大维修工程已全面展开。根据法团资料,外墙维修工程自2023年7月动工,涉及外墙打凿、换喉、石屎修补、批荡、窗楣重建、天台太阳能装置维护等大量工序。
▲图源网络
工程需要围封八栋大厦外立面,搭建高度密集、几乎全覆盖式的棚架。自去年 8 月棚架搭建完成以来,宏福苑实际上已经被“封楼”超过一年。期间,居民曾投诉工程进度延误、棚架密不透风,在超强台风“樺加沙”吹袭后部分结构受损,修葺时间又进一步延长。最终,棚架预计拆卸时间被安排于 2026年3月至6月之间。
▲图源网络
然而,居民期待拆棚的日子还没到,灾难却先一步降临。大量棚架包覆与外墙物料,在火灾中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助燃结构”,这也成为此次事故最受质疑的部分之一。
大火发生后,最引起外界关注的,是火势的异常扩散速度。多段现场影片与多个消防员的描述均指出,火势沿外墙“几乎瞬间攀升”,呈现高度可燃的状态。现场多个疑点随之浮现:有消防员向媒体形容,外墙包覆的保护网、塑胶布、防水帆布等物料在火焰接触后“几秒即燃”,火势沿棚架以极不寻常的速度向上跳跃。按照香港《建筑物条例》要求,建筑外墙施工的保护网及帆布需符合阻燃标准,能在火灾初期有效延缓火势扩散。但从影像显示的燃烧情况来看,相关物料是否符合规范,成为外界首要疑问。
▲图源网络
另有消防人员透露,在多层电梯大堂外,发现发泡胶板包封位置。发泡胶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材料,受热可迅速融化、滴落,并产生大量有毒浓烟,是全球建筑火灾中极不安全的物料之一。为何此类材料会大量出现在高层外墙位置,本身就需要调查与解释。更早之前,已有居民拍摄影片,投诉外墙施工材料质量存在疑问,但相关部门当时回应称“风险不高”。如今火灾发生后,这些过往投诉与疑点也重新被拿出来检视。
▲图源网络
截至目前,香港警方已拘捕承建商“宏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负责人,涉嫌误杀。工程物料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承建商与法团之间的监管是否落实,仍需要由独立调查继续厘清。如果当时真正使用了符合阻燃标准的物料——这场大火是否会如此失控,成为吞噬数十条生命的火海?
火灾发生后,多段居民过往拍摄的视频被公开,显示有维修工人在棚架上抽烟。宏福苑外墙被密封超过一年,棚架结构与帆布、保护网紧密围封,在这种环境下的明火行为本身就极其危险。然而,多次投诉并未换来明显改善,反映工程监管存在严重缺口。
另一方面,火灾初起时,多名市民在街头大声疾呼:
“点解冇警钟啊?”
“棚着火啦,工程人员做乜?”
“成幢大厦都冇响火警,搞错啊!”
现场视频显示,火势已经沿棚架蔓延至多层外墙时,大厦火灾警报依然没有启动。没有警钟、没有广播、没有自动消防系统启动,让许多住户完全不知道危险已逼近家门,错失逃生黄金时间。
老旧屋苑的消防系统维护不足、维修期间的安全管理缺失、法团与承建商之间的责任模糊,共同让这场本可在初期被控制的小火,演变为吞噬数十条生命的灾难。正如“海恩法则”所言:每一场重大事故,背后一定有数百起被忽视的隐患。
宏福苑的悲剧,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个被忽略的警号长期堆积的结果。
大火发生后,内地社交媒体上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香港 21 世纪的高层维修,还在大量使用“撘竹棚”?竹棚是香港建筑业独特的传统工艺,效率高、成本低、搭建快速,被联合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低层建筑、室内工程中,竹棚确实灵活且实用。但问题在于:现代高层住宅动辄 30 至 40 层,外墙维修需要长期密封,而竹棚天生易燃,在包覆塑胶布、保护膜和帆布后导热快、燃点低,极易形成“垂直可燃结构”。
▲图源网络
在全球多国,高层建筑外墙维修已经全面转向金属脚手架。香港之所以仍广泛使用竹棚,与行业习惯、成本差异、劳工制度以及审批程序相关。合法并不代表安全。传统工艺值得保护,但当其置于密封外墙、高风风险与易燃材料的组合下,安全隐患便可能被放大成无法承受的后果。
▲图源网络
这次大火后,许多香港网民直言:“竹棚不是罪,但用竹棚包现代高楼的外墙,是制度落后。”“竹与塑胶布的组合,就是一个天然火道。”“如果继续沿用旧方法,悲剧只会不断重演。”
从气象角度看,火势迅速蔓延并非毫无征兆。香港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空气干燥、湿度低、风力大,而大火发生当天的天气条件几乎具备火势迅速扩散的全部要素。香港天文台指出,当日多个地区湿度跌至 40% 以下,属“非常干燥”;沿海及高地吹偏北强风,部分地区更达到烈风程度。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层外墙的棚架、保护网与防水帆布成为天然风道,火焰会在气流推动下像吹风机里的火舌一样迅速上升。有居民拍摄影片显示:从初起的小火苗到十多层外墙被火吞没,仅用了数分钟。天灾固然存在,但在密封棚架、可燃物料与监管缺位等人祸叠加下,天灾只会变得更加致命。
火灾发生当晚,网上流传大量“深圳消防经深圳莲塘口岸进入香港支援”的视频,引发巨大关注。不少香港与内地民众都以为是跨境消防合作启动。经过查证,实际情况是:当晚出现在莲塘口岸附近的消防车辆,属于深圳消防部门的例行拉动测试,与宏福苑火灾无关。深圳消防方面确认“并未前往香港支援”;香港消防处亦表示“没有向内地提出支援请求”。
▲图源网络
这一乌龙事件,折射了灾后市民的焦虑与无助,也反映部分社交媒体过度解读现场影像的现象。有专业人士指出,毕竟两地的消防系统完全不同,即便派内地消防队支援,恐怕也存在指挥和协调的问题,对救火未必有所帮助。
宏福苑大火不是一场单纯的火灾,而是一场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它暴露了香港长期面临的多项结构性困境:老旧屋苑数量庞大,结构设计早已落后于现代消防需求;大规模维修工程动辄数亿,却缺乏透明、专业的监管机制;
▲宏福苑,图源网络
承建商质量管控不足,物料是否合规往往依赖自我申报;建筑行业过度依赖低成本传统工法,缺乏制度性升级;
政府在建筑、消防、审批方面的职能分散,监管存在灰色地带;人口老龄化严重,一旦失火,逃生难度远超承受范围。
▲逃生的居民,图源网络
这些问题互相叠加,使一次原本可能在初期扑灭的小火,最终成为香港近年来最惨烈的城市灾难之一。宏福苑大火是一面镜子,让香港直视自己的城市老化、制度风险与消防监管漏洞。更让所有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制度不变,悲剧就不会停止。
▲逃生的居民,图源网络
目前最重要的是全力支援灾民,让失去家园者得到安置,让伤者获得最好的治疗,让失联者尽快被找到。但更长远的反思,是香港能否将这场惨剧化为改革的起点,而不是另一次“等待调查报告慢慢被遗忘”的循环。愿逝者安息,愿伤者平安,也愿所有家庭早日重建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香港宏福苑大火:天灾、人祸与积弊的城市病》https://www.gznf.net/headlines/158311.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