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康二年(1127),北方发生战乱,女真族入侵,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山河变色。宋室仓皇南渡,康王赵构即位为高宗,改元建炎,四年后又改元绍兴,朝廷播迁杭州,定为“行在”(陪都)。至此,北宋历史谢幕,南宋时代开启。

建炎南渡,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中原大地,掀起南徙狂潮。尤其是建炎三年(1129)六月,赵构下了一道诏书:“朕与辅臣宿将备御寇敌,接应中原。官吏士民家属南去者,有司毋禁。”就像下了一道南迁动员令,豪门巨族纷纷收拾细软,没命地向南逃窜。老百姓也如受惊的羊群一般,扶老携幼,紧随尘头之后,汹涌往南、再往南。大庾岭成入粤的必经之路,粤西的水路几被完全取代。难民在进入南雄后,在珠玑巷栖身,这里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再由这里散往广东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以竹结筏,继续向南逃,直逃到大地尽头,前面已是茫茫大海,波涛浩渺,再无去路,便在香山安下家来。

客家人都把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奉为圣地。这里曾经是他们南逃的“中转站”。宁化地处闽赣交界,崇山峻岭环绕,号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因此没有受到北方战火的直接荼毒。唐、宋年间,来自八省五十多个州县的中原移民,大多先在这里落脚,然后再分散流向各地。客家文化于焉萌蘖滋长。

在珠江口西侧,有一处叫唐家湾的地方,北邻大坞湾、金星门,南邻香洲湾,南距澳门约四塘汛。有史家考证,唐家湾所在地,是一个有淡水、有人居住的岛屿,外国商船须在此停靠和加淡水,然后可以续航前往广州。于是有人猜想,这个岛屿原来是没有名字的,藩商既然把中国称为“唐家”,而这里的岛屿是一个优良的港湾,便命名为“唐家湾”。这个大胆的猜想,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唐家湾的“唐”,与唐朝的“唐”是同义的,二是唐家湾是藩商为之命名的。

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这里虽有人群村落,但规模很小,名为“横沟浦里”,并非姓“唐”。在唐姓迁入前,这里主要是江、程、冯三姓,人称“三家村”。本地唐姓一族,始祖唐陶(字居俊,号绍尧),南宋时从珠玑巷流落新会,传至第五世唐箕(字子英)再辗转迁入香山,初在釜涌境定居,后来嗣族分散到釜涌境、三乡、鸡拍等地。“唐家”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文献上,是明嘉靖三年(1524)的《梁氏家乘》和明嘉靖三十三年(1544)《香山县志》,这时距离唐朝,已经很遥远了。

唐家湾“背山环港,内勾外锁”,风水非常好。唐家在这里扎根后,浸明浸昌,瓜瓞绵绵。在中国近代史上,唐廷植、唐廷枢、唐翘卿、唐丽泉、唐国安、唐绍仪等一大批显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从唐家湾出来的。

上栅卢姓始祖卢隆(字始昌,号龙庄),南宋咸淳九年(1273)从珠玑巷迁到新会潮连卢鞭,再分散到各地,有的去了佛山,有的去了归善,有的去了东莞。留在潮连卢鞭的一支,传到七世祖卢彬(字芳松、大振,号霞山)时,迁入香山莲塘境(即上栅),被奉为上栅支系的始迁祖,称为平台“霞山支系”,又称“大卢”,其子孙分布在上栅、员山仔(今名员峰)、南大涌等地。这一系的人在清代从事茶叶贸易,出了不少富家巨室,都是门庭盛贵于一乡。另外还有细卢一系,是怎么迁入香山的,已难以追溯。

在宋室南渡这波移民潮中,有一个故事,在珠江三角洲流传甚广,那就是皇室苏妃私逃出宫,在珠玑巷隐居,最后导致牛田坊五十八村九十七人结伴南逃的故事。其中最详细的版本,是《槎滘罗氏族谱》中的《珠玑徙居事志》。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建炎年间,皇宫中有一名苏妃,貌美如花,但秉性贪淫,激怒了皇上,被贬入冷宫。后来她设法逃了出来,装扮成丐妇,行乞于京城。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有一富人叫黄贮万,奉官府之命,备船运粮上京,遇到苏妃在码头唱歌乞讨,黄贮万见她外表虽然污糟邋遢,但明眸皓齿,却是掩藏不住,举止动静,都与俗人不同,便把她收容在船上,回家后纳为宠妇,改姓张氏。后来虽然知道了她的身世,但自以为这事神不知鬼不觉,只要不对外声张,便可瞒天过海。

不久,皇上想起了苏妃,想召她出冷宫,才发现早已鸿飞冥冥,龙颜震怒,敕兵部尚书行文各省司道府县,严行访缉,但经年没有下落。直到黄贮万的一个家仆,因事被逐出门,怀恨在心,把这件事泄露出去,京师沸传。张英贵担心皇上责怪他访查不力,伪称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平民,冒奏皇上准行,派兵进驻南雄府牛田坊,以建兵寨为名,要荡平这个地方。

牛田坊有岁贡生罗贵,亲戚在京做官,向他通风报信,把五十八条村的村民,吓得六神无主。罗贵和大家商量:“自祖传闻南方烟瘴.土广人疏,必有乐土可居。大家向南而去,但遇安处,冈山融结,田野宽平,又无势要之处,众相开辟住址,朝夕相见,仍如今日。”大家都说好,于是由罗贵领衔,九十八人会签,陈告县衙,准立文案、文引,再向府衙申请,立号编甲。绍兴元年(1131),这九十八人,各携家眷,挑着家什,坐着竹筏,浮浈水而下,急急如漏网之鱼,逃往珠江三角洲,然后四分五落,星散到各地,有的逃入南海,有的逃入新会,有的便逃到了香山。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

这个故事的另一版本,主角仍然是宫中妃子,不过苏妃变成了胡妃,时间也从南宋初的绍兴元年(1131),移到了南宋末的咸淳八年(1272),相隔一百四十余年。这年皇帝举行祀典,由贾似道担任大礼使。祀典结束后,天降大雨,皇帝本应乘辂还宫,近臣胡显祖劝皇上改乘逍遥辇,皇上问:“问过大礼使了吗?”胡显祖随口回答:“大礼使已经同意了。”这事激怒了贾似道,认为礼仪之事,不容大臣干预,于是逼皇上罢免胡显祖,否则他就撂挑子。皇上迫于无奈,只好罢免了胡显祖,并把胡显祖的妹妹胡妃送出宫,削发披褐。

胡妃出宫后,并没有与青灯古佛为伴,而是流落街头为丐,被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不姓黄,改姓张了)看中,带回保昌牛田坊,纳做箕帚之妾。后来这事在乡间渐渐传开,被官府知道,这是欺君大罪,牛田坊的人担心朝廷报复,急于逃灾躲难。于是珠玑巷九十七家共议南行,向县衙申请路引。其中就有小榄麦氏的先祖麦必荣、麦必秀、麦必达、麦必瑞、麦必雄兄弟五人,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1273)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到香山黄旗角乡(即黄角),不久再分散到各属。其中一支,在元代至治三年(1323)迁至小榄滘口涌。

麦必达率领家人到黄角定居后,捐钱十万,建立石基以防水患。这是香山东北部(今番禺南部)最早的围垦和石堤工程。小榄小围、四沙小围、三灶岛等地,都留下先民筑围的痕迹。在两宋三百二十年间,香山、南海、东莞、番禺、三水、顺德、高要、博罗等地,共筑堤28条,长达两百多千米。

然而,关于皇妃的故事,还有多个版本,有的说苏妃出宫是绍定年间(1228—1233)事,因与东宫不和,越宫潜逃;也有说苏妃与胡妃是同一人,只是出宫后改了姓而已;也有说苏妃出宫后,隐姓埋名,在某庵堂里终其天年,所谓嫁了富家翁的事,纯属讹传;还有说胡妃出宫后,患了癫狂症,溺水而亡,贾似道却诬陷民间藏匿,以致珠玑巷的民众大起恐慌,纷纷举族奔逃。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

《小榄麦氏族谱》认为:“究之事远年湮,传闻异词,岁月不无讹舛,而揆厥时势,当不离南渡后绍兴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间时也。”然而,不管说绍兴年间、绍定年间,还是咸淳年间,都备受质疑。不少历史学者,甚至通过考证建炎年间有没有皇妃姓苏,咸淳年间有没有皇妃姓胡,哪一朝有岁贡生叫罗贵,宋代的南雄是称“州”而非“府”,官府文案、文引,与宋代格式不符等等破绽,来证明故事穿凿附会,不过是把正史、野史、坊间闲话、演义传奇,炒成一碟而已。

李常被视为中国最主要的姓氏之一。香山石岐的紫里、麻洲街、堑头街,良都恒美、库充,隆都涌边、涌头、岚霞、起凤环、大岚,得都李家村,榄都山边坊、东边涌、永宁、宜南,四字都小隐、李屋边,谷都茅湾、神湾等地,都分布着众多的李姓居民。小榄李姓是宋末避乱时从珠玑巷迁到荔枝山,再迁入小榄。《香山仁都麻洲李氏族谱》说,李氏先祖居南雄珠玑里,宋季避乱逃到新会,咸淳七年(1271)从新会徙居仁山下,再分散到各地。

北宋时代,香山大榄、小榄,四面环海,因境内有小山丘形似橄榄而得名,最初可作耕地的平原不多,而且地势较低,不足防潦,所以人烟稀少,只有渔民捕鱼为生。宋建隆元年(960),人们开始在永宁、九滘至第一埒,修筑了小榄小围,同时在横栏贴边,修筑四沙小围,以解决旱涝问题。

然而,大榄一带,还是烟水苍苍,蓢草茫茫,没有多少人居住。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有窦姓的疍民,在这里建屋定居。随着大量中原人南迁定居,大榄飞驼岭西南侧,逐渐人烟稠穰,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冈头村。杜、毛、曹三姓,居冈头村及飞驼岭附近;曾、罗二姓,居凤山北麓冈底涌一带及西南麓(即竹源罗涌)一带。罗姓的始迁祖叫罗起凤,其家族颇为富有,在当地修了一座石墩木板桥,命名为“起凤桥”,还开凿了一条河涌,称为“罗涌”。

小榄何族,在龙廷槐的《柳州太守何敬亭墓表》中说,何族世居北方,北宋末年,中原多故,挈家南徙,流寓南雄珠玑巷,后迁香山小榄乡。而何大佐的《榄屑》引《南雄水木记》记载甚详:咸淳八年壬申(1272)胡妃被逐出宫为尼,第二年患癫狂症,溺水而亡。哄传贾似道怪罪民间收匿,准备大举搜捕。人民畏惧,举族奔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飘泊。夜半突至连江口,潦水冲散”。一部分人逃到南海县西琳都华桂坊,后来迁到小榄凤山下,在凤山南麓三角社定居,以制作豆腐为业,因为凤山的泉水清冽甘甜,做出来的豆腐特别嫩滑,所以生意十分兴旺。后人为纪念先祖,便把该泉命名为“思源泉”。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

隆都山谿角的刘姓,其始祖刘汝贤,是宋代宣和年间南雄刺史刘仲敏之子,绍兴末年由珠玑巷迁到香山土瓜岭,六传后迁到山谿角,光大其族,分支到石岐、龙聚环、涌头、寮后、龙眼树涌、坑口圩、北台、胡芦棚、湖洲、沙棚下、龙塘、库涌、新村等地。在齐东、古鹤等村,还有刘族的另一支派。

查香山各村各姓的族谱,南屏张族、容族,谭井刘族,平岚林族,大都陈族,大车林族,麻子陈族,濠涌严族,南塘简族,冈背陈族,坎下梁族,张溪梁族,古坝韩族,赤坎阮族,海州魏族,莆山陈族,南村曹族,永原缪族,众角阮族,北山杨族,四字都陈族,山场吴族、鲍族,鸦冈郭族、刘族,良都郭族、杨族,麻洲李族、蓝族,隆都刘族、余族,水塘头陈族,龙头环侯族,唐家湾唐族,婆石村陈族,过城高族、任族,小榄梁族、李族、麦族、孙族、朱族、何族、吴族、邓族、杜族、刘族、甘族、罗族、石族、李族,四字都黎村梁族,淇澳钟族、蔡族、苏族、姚族,大涌南文萧族,都宣称自己是两宋时期,从珠玑巷迁入的。

这些开村昌族、百世流芳的故事,在珠玑巷族谱中,比比皆是。他们真的都是从珠玑巷来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人们修族谱,是要让子子孙孙牢记住自己的根。但有时为了攀上“河洛移民”的“显贵血统”,在编撰族谱时,会无中生有给自己杜撰一个中原的根。这种现象,在珠玑巷的族谱中,亦习以为常。甚至有些世代在伶仃洋上浮荡的疍家人,也自称来自珠玑巷。有人忍不住质问:“你的足趾甲没有凹陷,哪里是中原人士?”他们笑嘻嘻地反驳:“我们有钱,坐船南下,所以足趾甲好好的。你们穷,靠两条腿从珠玑巷走来,还不把足趾甲走烂了?”

然而,无论如何,在南下移民的心目中,珠玑巷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文化符号,是身世血脉的标志,代表着“天水家声”“南阳世泽”“洛水源流”“西平旧居”。如今在珠玑巷的门楼上,仍刻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大字。客家人也常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的子弟:“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所谓祖宗言,就是他们与留在遥远北方的宫庙城社保持联系的精神纽带,是他们文化习俗和家学渊源的象征。不管他们是不是来自珠玑巷,但他们的精神,都和珠玑巷紧紧联在一起。这一点,殆无疑义。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

中山人的血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