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均工资”看起来很高,你的体感为什么这么低?也许问题不在你……
前几天,广州市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数据:
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59,312元,在岗职工更高,达164,443元;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2,907元。

消息一出,社交平台瞬间热评如潮:



但这真的是你的问题吗?
“平均”有时候只是数学幻觉
坊间曾流传一组惊人数据:“深圳大学1993届毕业生的平均身价过亿。”听起来像段子?其实确有其事——因为那一届出了马化腾,还有三位腾讯创始团队成员。
上百名毕业生中,哪怕绝大多数人过着普通打工人的生活,加上那几个“互联网巨头”,一平均下来就是“人均身价过亿”。

▲图源网络
这就是“平均数”的魔法:一个人发达,全班暴富;一个人年薪百万,全市人均一万八。
换个更离谱的说法:我和马云加起来,平均资产500亿,平均年收入10亿,稳居中国富豪榜第一梯队。平均一出,我就是“亚洲首富”。

▲图源网络
这么一看,“广州平均工资16万”也就不算什么了——你不是工资低,只是和不该平均的人被平均了。
回到广州这组数据:你以为自己“被时代抛弃了”,其实只是和珠江新城的高薪人群一起被算进去了。
别说你月薪五千,“人均16万”的统计表,也可能只是因为你“碰巧和马总同届”。
你拿“到手工资”去对比“税前总额”,当然会输
我们平时说“工资”,说的是每月实际到手的钱;但统计局发布的,是税前工资总额,包括你还没见着就已经被扣掉的部分。
假设你在广州税前月薪8000元,年底还能拿到1万元年终奖,听上去似乎不低。
但根据2024年广州的规定,你个人每月要缴纳的五险一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加上公积金)约为工资的22.2%。也就是说,光这一项就扣掉了1776元。
再加上每月大约90元的个税,你实际到手的只有6134元左右。
一年下来,到手工资是 6134 × 12 + 年终奖实发约9500元 ≈ 8.3万元。

但统计局会把你算作“工资总额”10.6万元的那一类人,然后再和人均15.9万元一起平均。
结果当然是你仰望数据,数据不看你。问题不在你“拖后腿”,而在于你根本没在他们平均的起跑线上。
这就像点了一杯“超大杯奶茶”,三分之一是冰块,三分之一是空气,真正喝到嘴里的只剩半杯——可菜单上还是写着“满杯28元”。
真正能代表多数人的,是“中位数”,不是“平均值”
“平均工资”经常吓人,因为它被少数高薪群体拉得飞起;而真正能反映一个城市工资水平的,其实是中位数——也就是排在中间的那个人的工资。
虽然广州并未公布中位数数据,但按照常见经验规律,中位数大约是平均值的70%左右。这么一算:

非私营单位中位数大约是11万元,约合税前月薪9250元;私营单位中位数大约是5.8万元,约合税前月薪4800元。
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月薪在6000~8000元之间,有社保、有年终奖,你就在“广州正常人”的收入分布中段,而不是“拖后腿”的那一端。
别再和“榜首”的人比,其实大多数人都在你身边。
与其焦虑平均值,不如清醒看未来
每年一公布工资数据,都会有朋友感慨:“数据越涨,我越焦虑。”但与其被“平均”击垮,不如认真看看这些问题:
● 你现在做的这份工,未来还有没有涨幅?
● 你在学的东西,是不是三年后还值钱?
● 你有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价格,而不是等别人开价?
别人赚多少钱是他们的风景,你值多少钱才是你自己的剧本。

在广州,有些工资藏在写字楼的合同里,有些收入藏在深夜骑手的汗水中,还有一些价值,藏在你默默积累却暂未兑现的能力里。
你没拖后腿,你只是没坐上那趟被“统计平均”提速的高铁。但你脚下的路,也许更真实、更稳妥,只属于你自己。
你的“到手工资”是多少?有没有感觉被平均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眼中的“真实广州职场”。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去年广州人均年薪16万?我拖后腿了吗?》https://www.gznf.net/neighbor/14871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