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門,大家最關心的消息,一個是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另一個則是美國大選。

本來我還在糾結今晚要寫哪個,但到現在美國大選的結果還沒出來,雖然看起來川普贏面很大,但還是等等結果再說吧。

所以今晚還是來聊聊螞蟻和馬雲的事兒。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件事的經過是这样的:蚂蚁集团准备上市——马云发表演说怼银行怼监管——管理层震怒——马云被约谈——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这个逻辑看起来很符合吃瓜群众的想象力,正所谓”祸从口出”,”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即使是马云也有吃瘪的时候,没有持股没有中签的吃瓜群众看得兴高采烈。

但实际上,真正的经过可能是这样的:蚂蚁集团准备上市——管理层准备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马云发表演说怼银行怼监管——管理处震怒——马云被约谈——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也就是说,马云在上海滩的演讲,并不是无的放矢,针对未来做战略思考,而是对管理层喊话:”俺这生意不是传统金融,能不能别用老规矩管我?”

但普通的吃瓜群众并不知道马云的潜台词,大家都觉得国有银行服务不好躺着赚钱令人讨厌,于是纷纷点赞说马云怼得好!
有财经评论员评价点赞的人:”真是给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与大家凭直觉感受到的不同,小额贷款赚的远远不止那点利息(虽然利息已经很高)。互联网金融真正赚的,是高杠杆的钱。

理论上,所有的金融行为都是加杠杆。银行也不是有一块钱才贷出去一块钱,如果不加杠杆,那就是马云说的”当铺”生意。

问题是,所有的金融风险本质上都是因为杠杆。杠杆率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贷款规模越大,也意味着找到下一个优质借贷目标的难度越大。当年次贷危机无非就是这样,把钱越来越多地借给无力偿还的人,最后泡沫破灭,无数人倾家荡产。

而更要命的是,蚂蚁集团甚至连这样的风险也不用承担。它号称只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出资极少就能撬动巨大的资金,借出去的其实都是银行的钱,利润的大头留给自己,风险嘛,当然是银行和用户的事,它只提供服务嘛。

这样的生意,估值不高才是天方夜谭。

不过最新颁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打破了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经。办法不但对经营地区做了严格规定,还对杠杆率做了严格规定:”在单笔联合贷款中,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面对这样的新规定,蚂蚁集团的业务模式、盈利预期和估值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暂停上市也是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一次马云和蚂蚁受到的敲打,有人解读为管理层对于”资本任性”的敲打,有人觉得是马爸爸口没遮拦惹的祸,也有人批评马云的花呗鼓励年轻人提前消费不道德。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管理层关心的始终还是马云在外滩演讲时否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淘宝天猫、支付宝、借呗花呗这一套生态,能监测到是店铺的经营能力、用户的消费意愿和习惯,确实比传统的征信系统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它仍然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正如我在淘宝买了一个充电宝,淘宝就不停地给我推荐各种充电宝,实际上我已经不需要充电宝了。预测人的意愿,无论是消费意愿,还是还款意愿,都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大数据系统实际上做的不是预测,而是引导和诱导。这一招在引导消费时可能有用,在叫人还钱的时候就不那么灵了。

中国的互联网曾经因为较少监管而得到蓬勃的发展,但在野蛮生长中也累积了不少风险。当蚂蚁集团带着这种野蛮生长的习惯,来到”国之重器”的金融领域,自然会发现原来的打法不再所向无敌,绑手绑脚了。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银行服务不好躺着赚钱固然讨厌,但总比P2P暴雷老板跑路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