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在元末明初,涌现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朱元璋麾下以徐达、常遇春最为著名,而冯胜,也是位难得的好将领。

在明朝讨伐辽东北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中,冯胜进退得宜,不战而屈人之兵,顺利招降了辽东纳哈出的部众。但在归途之中,却因为被人告状,弄得他不但连大将军印都给没收了,还被朱元璋指定地点居住,最后始终难逃一死。

冯胜的遭遇,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名将,他就是东汉时候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

和冯胜一样,战功显赫的马援也是在出征胜利回朝的时候,被人告状说他私藏宝物运送回京,结果被汉光武帝刘秀大发雷霆,最后连死后也不敢正式安葬。

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物,只是马援从南方带回来的种子,以及一些藤椅藤席之类的土特产。

按说冯胜也好,马援也好,都是一直忠心耿耿,东征西战,立下无数功劳,为皇帝出了不少力。为什么到头来皇帝还是信他们不过呢?

其实我们小时候听古仔,也很容易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皇帝总是宠信那些只会拍马屁不会做事的奸臣,反而不愿意相信那些忠心耿耿的忠臣呢?为什么皇帝总是喜欢潘仁美秦桧张邦昌,而不信任杨继业岳飞呢?

到后来读书读多了,才知道这是专制帝皇必然的宿命,极少有人能避免。皇帝这个位置,理论上是来源于“天授”,也就是上天注定,别人不能抢的。但实际上大家心里有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有本事谁就可以做皇帝,谁拳头够硬谁就可以当天子。

吴思先生在总结历史时总结出一条元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翻译成大家熟悉的话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手里掌握着军队,谁就是皇帝宝座的有力竞争者。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任何皇帝对于大将率领大军出征,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的。军队讲求的是绝对服从,一个好的将领所带领的兵马,就算前面是火坑士兵也照样要冲进去的,所以只要这个领军的大将有异心,带军队讨伐皇帝也是轻而易举的事,随便编个理由还不容易?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秦国灭楚,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在路上不停地找秦王嬴政要封赏,正是要稳住秦王的疑心。冯胜和朱元璋是同乡,功劳又大,觉得自己忠心耿耿,对于防范朱元璋起疑心这件事就没有太在意。殊不知朱元璋年纪越大,疑心病越重,总觉得功臣元勋一个个本事大得很,万一自己不在了,儿子们恐怕镇他们不住,所以对任何风吹草动,都看得特别紧张。

如果大家读过张宏杰的《坐天下》这本书,就会看到作者对朱元璋作了一个虚拟的心理诊断,说他有偏执型心理障碍。其实这个病很多皇帝都有,因为这个位置实在太抢手,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人是信得过靠得住的。尤其是开国的君主,江山未定人心未稳,这种偏执型心理障碍就更容易发作了。

当年北魏拓跋焘年轻时何等英明,到老了就乱杀大臣;隋文帝创造开皇盛世何等厉害,到后来还不是把功臣几乎都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