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广州人对恩宁路旧改的关注讨论长达十几年,当中的永庆坊,更被包装为“广州旧城改造的标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恩宁路附近,有另外一个旧城改造的代表项目——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泮塘五约。

2019年底,泮塘五约完成二期改造。和由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操刀的永庆坊旧改在舆论中收获的骂声一片不同,由政府主导的泮塘五约旧改则在舆论中收获不少肯定。

作为首个由政府主导的、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泮塘五约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能给未来的旧城改造怎样的启示?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跌宕旧改路

从中山八路地铁口出来,指示牌上没有任何关于“泮塘”的标识。进入泮塘牌坊,两边密布低矮的握手楼,看起来就和很多城中村一样。直至穿过五约新街,看到在媒体上出镜率很高的“标志性”的玻璃屋建筑,才能确认来到了旧改后的泮塘五约。

古时的泮塘,相传是南汉末代帝王刘鋹御花园“刘王花坞”旧址的一部分。河涌纵横的水乡,方圆二十里一半是池塘,所以叫“半塘”,后来才改叫“泮塘”。“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胜景就在泮塘里,村民在水塘里种莲藕、菱角、马蹄、茭笋和茨菇,就产出了著名的“泮塘五秀”。

随着时代变迁,大片池塘被楼房取代,泮塘范围越缩越小,“五秀”也渐渐消失。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泮塘五约里建于同治年间的“半溪五约亭”

现在的泮塘,主要指泮塘村、荔湾湖公园、泮塘路及龙津西路一带,而泮塘五约是泮塘村一至五约中村落形态保留得最为完整的。

2007年,荔湾湖公园申请扩建,公园旁的泮塘五约被划进扩建范围内,开始第一轮征拆。原计划迁走500户的地块,有300多户愿意搬。后来荔湾湖公园扩建无疾而终,泮塘五约的征拆也半途而废。

2013年,荔湾区重新规划泮塘地块,“西关广场”修建计划提出,规划把泮塘五约打造成疍家风情民俗村,征拆1.3万平方米土地。根据民意调查,大概有80户村民不想离开。由于种种原因,“西关广场”修建计划搁置,第二轮征拆也随之停止。

两轮折腾下来,泮塘五约变得破落无序,有些拆了房子的地方更是变成废墟,杂草丛生,堆满垃圾。许多老街坊搬家、年轻人出走,村里人丁渐少。曾在改造前到过泮塘五约考察的规划师邢懿,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回忆道:“大家都在感慨,那时这里就和废墟没什么两样。”

2014年底,酝酿了10多年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生效,泮塘五约所在的荔湾湖至逢源大街作为广州26个历史文化街区被划入保护范围,泮塘五约的命运再次迎来转折。

2016年6月底,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发布《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政府投入近6亿元对泮塘五约地段进行两期微改造。与永庆坊的开发商主导方式不同,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由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运营。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同时,有别于恩宁路的“大拆大建”,泮塘五约微改造是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尊重古村肌理,保持原有的整体格局,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这样的前提下,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泮塘村的原居民,大都住在泮塘五约的几条小街里,在微改造中,村子里有约487个门牌号的房子被征收活化成文创休闲空间,剩下200个未被征收的民居,业主会继续留守或出租。

2017年2月,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启动。到2019年底,泮塘五约微改造二期就完工,速度可谓飞快。

模范与遗憾

公开信息显示,在改造前和改造过程中,设计方对村民意见进行了充分的聆听和尊重;同时成立了共同缔造委员会,让村民、政府、学者和媒体有共同对话的平台。

泮塘五约微改造也被誉为广州第一个自下而上引入公众参与,先征求意见再做设计的微改造项目。

如今走进泮塘五约,的确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宁静整洁和文化风情。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民居外墙贴上青砖片、换上崭新的木门窗,已征收的房屋重建或翻新后出租开设特色小店。有些坍塌的房屋被铲平,开辟成院落和巷口公共空间,增设花圃绿植。

街巷里零散分布着广州人文风情墙画,以丰富的西关元素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五秀广场与荔湾湖分隔的围墙拆掉后,转而砌上绿意盎然的花基,让泮塘五约再度与“水”相伴。

麻石和地砖共存的路面记载着岁月的变迁,村民李叔告诉识广:“以前巷子里的麻石路高低不平,改造后条路好行好多。”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一些居民的生活也因改造掀起了新的水花。青姐家的厨房和“西关大屋”的家隔了一条通道,厨房在改造中重建,她就顺势开间士多:“环境确实好了,以前这里看出去是烂屋和围墙,现在望到公园,空气也更清新。”

瓷器修复、木雕、玉雕、盆景等传统文化工作室和特色小店的嵌入,也让泮塘五约有了新的内容和格调。

和永庆坊不同,泮塘五约的店铺大多以工作室为主,并不追求网红人气。选择这里,也是看中了泮塘五约的宁静和文化氛围。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广州这样的地方不多了。”有工作室向识广透露:“要进驻这里,政府审核非常严格,反复确认你所做的业态,方案通过后还要参与投标,租金不算贵,就是比较麻烦。”

严格审核商业引入,可避免像恩宁路那样出现卖弄情怀的“假老字号”,又能防止古村过度商业化。

相对于永庆坊的改造,泮塘五约收到的的确更多是正面的反馈,但不代表就没有遗憾。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就认为,改造后的建筑“表面上修旧如旧”,许多地方仍未能抓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旁边有老房子,改造团队看一下旁边怎么做的就知道了,可他们没有动这个脑筋。”

不仅如此,在汤国华看来,很多建筑未能与荔湾湖相协调,一些甚至违反最基本的建筑理念:“窗户开在地上,用脚一踢就烂了。”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另一方面,改造让泮塘五约变得光鲜整洁,但也淡化了这里的烟火气息。

往日,各种农产品摊档一直从市场蔓延五约直街尽头,蔬果鱼肉应有尽有,吸引了一波波赶来采购的人潮。回想起当年的热闹,卖菜小哥摆出了侧身的姿势:“以前D人要咁行噶。”

然而,现在五约直街就只剩寥寥几家店铺。这些店大多都开了近20年,老板们不约而同地抱怨:“生意唔好做,依家都无人来行街。”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空荡荡的新泮塘市场

原本的市场空置后,政府改造时又建了一个新的泮塘市场,可每月4000多块的租金就吓走了不少档主,至今仍营业的档口只剩三家。

同时,旧改后的泮塘五约引入了许多有文化气息的商业业态,但缺少与村民生活相关联的店铺。哪怕看起来关系最密切的“广府靓汤总局”,一碗猪脚姜25块,显然也不会是街坊们心中的“猪脚姜”。

未来的期盼

“泮塘经过四次拆迁,人都搬得七七八八了。”面对村子的一次次变迁,李叔感慨道。

旧城改造的理想状态,是将人吸引回老城区定居。

然而泮塘五约私房普遍存在居住面积小、基础设施不足、结构不安全等问题,一些老房甚至上厕所都成问题。而目前泮塘五约的住房改造大多只停留在外观的更新,许多房屋的内部环境几乎仍维持原样。

一部分村民也想修缮房屋,但由于古村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保护类建筑不能擅自改造。与此同时,一些村民也缺少足够的经济能力进行改造。这也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面临的普遍困境。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汤国华建议,可以试行“双产权制”,意思是外立面属于政府,但房屋产权属于业主,政府可以采用补偿建筑面积等方式鼓励业主自住更新。“只要不影响街区风貌,可以允许居民(把自己的房子)建多一层。”

不过,先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定,并不允许居民这样做。

理想的旧改,是在文脉得以延续的同时,居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更便捷、舒适,进一步能够激发街区的活力。

只有人留下,才能真正留住“乡愁”。

撰文 | Megan

编辑 |P.K

© THE END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转载需获识广授权。

互动话题

你觉得泮塘五约留住“乡愁”了吗?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
泮塘五约,算不算旧城更新的另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