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广州街头做个采访:“你印象中的荔湾是怎样的?”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可能就是“老”:老西关、老城区、老广州……

 

“老”,是人们对于荔湾气质的某种共识。

 

这个“老”字,能读出许多意思来:它可以指资历上的老、文化上的老,也可以指区划上的老、产业上的老。

 

“老”,既是荔湾的骄傲,也是荔湾的心病。

 

近二十年来,荔湾一直为“老”所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老”荔湾能不能焕发新活力,实现逆袭?

 

二十年“河北”,二十年“河南”

广州旧时俗语称“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其中的“河北”,就是指珠江以北的老荔湾、老越秀。

历史上的荔湾,得河道纵横之便,在明朝时,便已是我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荔湾的沙面岛,自古就是有名的对外通商要津。

改革开放后,荔湾商贸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服装、中药材等商贸业中心。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正式开通,开通第一年,整条街上就聚集了54家专门卖鞋的商铺,繁荣可见一斑。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开通时的新闻报道。 | via奥一报料)

得益于商贸业的发展,荔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越秀共享广州城市中心荣光。位于荔湾的南方大厦、白天鹅宾馆也被公认为当时广州的地标性建筑。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矗立在沙面岛的白天鹅宾馆。 | via中国广播网)

然而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州的发展中心就开始东移,产业上也从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升级。既老旧且狭小的荔湾,对“高大上”的现代服务业缺少吸引力,也缺少承载高新产业的空间,不再是广州发展的重点。

 

2001年,广州市政府确定了对广州现有格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八字战略方针——“北优、南拓、东移、西联”。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移”成为普通人感受最明显,也是广州市着力最多的发展战略。

 

先是环市东,再到天河北,之后是珠江新城,逐渐成为广州的现代商务中心。对应产业升级,天河、萝岗也实现了快速崛起。而荔湾区的主要精力,则被旷日持久地牵扯在了旧城改造的艰巨任务上。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荔湾区龙津长寿地块鸟瞰。 | via郑迅)

2004年,广州“申亚”成功,加速了城市中心东移的进程。

 

正是从“申亚”成功到2010年亚运举办的几年间,珠江新城CBD加速崛起,财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齐聚于此,小蛮腰、西塔、海心沙等广州新的地标性建筑相继落成,广州也真正具有了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模样。

 

反观老荔湾,旧城改造任务艰巨,产业调整进展缓慢。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珠江新城 | via网络)

2005年,广州进行了50年来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芳村并入了荔湾,虽然给荔湾带来了新的土地供应、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广船”“广钢”等重工业企业,也进一步加重了荔湾的改造负担。

 

2008年,广州各区GDP排名出炉,荔湾掉到了全市倒数第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落难贵族”,直至如今。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2007-2016年广州市各区GDP总量(亿元) | via网络)

二十年“河北”,二十年“河南”。一个城区的发展始终得服从于城市的发展战略。

 

最新的例证是,荔湾区为数不多的拿得出手的企业电商小巨头“唯品会”,未来也将搬至海珠的琶洲,成为广州市重点打造的琶洲互联网总部集聚区的一员。

 

在广州由一个传统商贸型城市向一个现代综合型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中,荔湾几乎注定要被“冷落”,被“边缘化”,甚至做出某种“让步”或“牺牲”。

 

“广佛同城”能“救”荔湾吗?

事实上,在当年的“广州未来发展八字规划”中,最初提的是“北抑、南拓、东移、西调”,后来西调改为了“西联”。

 

“西调”,指的是包括荔湾在内的广州西部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西联”则指向广佛都市圈的建设。

 

一字之差,给老荔湾带来了对未来的另一种想象。

 

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佛同城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3月,广佛两市签署《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同城化发展序幕。

 

干了多年的旧城改造和产业调整的“苦活累活”,荔湾急切希望在芳村并入、广钢、广船改造而获得的新增土地发展空间上再造一个”新荔湾“。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2005年区划调整前的广州区划图。2005年区划调整后,芳村并入荔湾,荔湾的土地承载能力大大增强。 | via腾讯大粤网)

有了发展空间的荔湾,在面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时,也不得不面临挑战:相对天河、海珠不具备位置优势,相对黄埔、南沙不具备政策优势,相对番禺不具备人才优势,如果较真比较教育、公共服务,荔湾也比不过越秀。除了有文化底蕴,还有什么凭借?

 

“广佛同城”让荔湾,尤其是被荔湾视作未来引擎的白鹅潭商务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战略依靠

 

就像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说的:荔湾的发展是绝不能离开佛山的,“离开佛山,你就是‘边缘区’;联结佛山,你就是区域中心枢纽。”

 

2006年,“白鹅潭经济圈”被写进了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1月,广州市政府审批通过了《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将白鹅潭定位为“广佛之心”“国际商业中心”“水秀花香的宜居城区”。之后白鹅潭发展规划经历数次调整,但始终强调其对佛山的辐射作用。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白鹅潭商圈规划的空间格局 | via房天下)

但在广佛同城的战略下审视,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佛山来说,需要的是技术、资本、人才,以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这些恰恰都是以商贸业为主的荔湾所不具优势的。老荔湾本身的产业基础,限制了它在广佛同城战略下的发挥空间。老荔湾所缺少的,也正是白鹅潭所极力弥补的。

 

2017年6月,广州市授予荔湾区“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有荔湾区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有资本和技术,珠江西岸有深厚的实体制造业基础,两者的结合点就在白鹅潭。”他说道,白鹅潭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是金融和科创,并主动对接珠江西岸两万亿产值的先进装备制造。

 

2018年初,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大坦沙岛改造、广州国际医药港等15个重点项目建设终于正式启动。荔湾区相关负责人难掩激动之情:“三年见分晓,十年不输珠江新城。”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2018年3月,荔湾猛投500亿,启动15个重点项目,涉及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 via广州房产)

愿望固然美好,但珠江新城得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如今的成熟度。白鹅潭既要与已经高度成熟的珠江新城和正在建设的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国际金融城形成差异化,又同时面临近在咫尺的佛山南海和呼声渐高的南站商圈的竞争,要脱颖而出,难度不小。

 

老荔湾还能逆袭吗?

2018年,荔湾区因为恩宁路一期改造项目——永庆坊的走红吸引了不少目光。从2006年被纳入广州旧城改造项目到2018年,恩宁路改造的历程仿佛过去十年多年荔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过程艰辛,成果微小。

 

同样是在去年,白鹅潭核心中心商务区一大批核心项目正式动工。仿佛是荔湾未来的一个起点,充满希冀,也充满挑战。

 

面向未来,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仍然是荔湾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恩宁路永庆坊,旧城微改造的样本。| via网络)

旧城改造的过程,恰恰也可以成为荔湾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改造后的永庆坊成为网红,荔枝湾重现西关风情——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荔湾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建筑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区,一方面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的任务仍然艰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荔湾文化资源丰富。

 

可以说,“文化”是老荔湾为数不多的优势所在,但荔湾目前有的还只是文化,很难称得上文化产业。对荔湾而言,旧城改造只是第一步,打造文旅产业才是长远方向。

 

今年广州两会上,新任荔湾区委书记陈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荔湾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是面子,产业升级是里子。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 今年,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荔湾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广州市人大代表、荔湾区委书记陈小华表示,集合了南方大厦、粤海关、广州邮政博物馆等建筑的沿江西路,将有长约800米路段有望打造成广州“外滩”。 | via广州日报)

刚刚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确认了“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起点上,荔湾提出争当“湾区门户”,一方面是打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重要节点

 

荔湾现在只是搭好了“巢”,能否引来新产业的“凤”,取决于荔湾的战略定位、政策优势、招商力度。

 

过去二十年,不是老荔湾“失去的二十年”,而是为未来打基础的二十年;下一个二十年,荔湾能否变老为新,脱胎换骨?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期撰文

π缺克、二德

扫码关注识广君,入群和识广er一起“涨姿势”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

“老”去的荔湾,还能逆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