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鹤洞桥因为整修需要封闭近半年,芳村往来海珠的居民则需要改变以往的出行习惯,绕路走或者从地底穿过。与此同时,一种被人们遗忘了很久的交通被重新发掘出来——坐轮渡过江。有网友笑称重回60年代,被尘封已久的白鹤洞–白蚬壳码头又以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热闹回来。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图源小红书用户吃货蛋蛋

住在芳村的朋友倒是没这么开心:“平时几分钟的路程,现在要半个多小时。又热又慢,风景再美都没心情欣赏!”

许久没坐轮渡的阿Y决定去重温一下过江的感觉。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已是下班高峰期的白蚬壳码头并未出现排长龙的现象。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般早上人挤人的情况比较多见,傍晚因为大家回家时间不一样所以很少出现拥挤。再加上现在运力已及时调整,实行即停即走,大家等候的时间比最开始的时候短,不再按照20分钟一班的时间表执行。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来渡江的市民朋友大多是骑电动车的,一般行人只需花费2元即可搭乘,而带车的需要额外付费1元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船舶航行速度中等,感觉很是平稳。上了船的乘客大部分在安静玩手机,偶尔一些大叔看到炫酷的电动车兴奋地讨论了起来。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夕阳西下,晚风习习,一向炎热的广州难得在此获取到源源不断的清凉。虽然船上柴油气味过于强烈,但不妨碍心情一点点放松下来。不得不说,在傍晚横渡珠江是一种不错的治愈方式。

在几十年前,水上交通对广州人而言是穿行广州的必需品,是城市的生命线。

#没有桥梁交通时,广州人如何出行?

知道广州第一座过江大桥是哪座吗?是建于1933年的海珠桥。而在此前的几百年,广州人都是通过水上交通往返珠江两岸。

很久很久以前珠江的宽度有足足2000米,因而广州人渡江都习惯叫“过海”。广州城内河涌密布,陆路交通不便,船只便是无比重要。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图源水印

这便诞生了以艇为家、世代居水上,靠打鱼或运输为生的“疍家人”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停靠在江上的疍家人,图源网络

想要从河北到河南,或者前往芳村都需要乘坐一种全人力划动的木制小船,这种小船被称为“横水渡”,一般可以载客6到8人,收费非常低,甚至可以免费。传闻如果没有带钱,只要在下艇时和船家说一声“搭艇”即可。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横水渡,图源水印

据说当年撑艇的都是疍家妇女,因为疍家男人都上岸打工,晚上才回家。而广州一道传统美食,“艇仔粥”正是在这里诞生的。这些卖粥的艇仔会在船头树一面旗做招牌,新鲜滚热辣的粥很快就吸引了食客。

一直到清末,横水渡发展到有20多条航线。虽然这种人力小船大大方便了当时市民的出行,但由于管控不严、技术落后,经常发生事故。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图源水印

于是,在清末出现了一种靠火力来驱动的船,就是大家常听到的“花尾渡”。花尾渡本身的木船无动力,需要依靠前面机动船拖行,因而又叫拖渡。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花尾渡,图源网络

花尾渡每次靠岸都要断开与动力船相连的绳索,靠惯性拍到岸边,而离岸的时候又需要牵上动力船,拖出去这就是粤语中“拍拖”的来源,这一前一后共同漫游在水上的情景,像极了情侣间牵手慢行,广州人就把“拍拖”套用到谈恋爱上

这种木船体型巨大,灵感来源于行商自娱自乐的画舫,仿造西洋客货轮船的模式,一般有三层楼结构:最高一层是一等舱,有进餐地方;中间一层是公舱,二等舱;最下层和船头都是货仓。舱内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电风扇等硬核硬件,还设有浴室等空间,奢华无比。又因为花尾渡吃水浅、载运量大称霸珠江。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舱内景象,图源网络

从1908年花尾渡第一次出现在珠江水面后,船只颜值越来越高,被称为“浮游于水上的天鹅”、“河上宫殿”。不仅船头绘有貔貅,俗称的“船头神”用来“镇魔压邪”,船尾用艳丽夺目的色彩会上奇花异兽、八仙宝物,而且船身的雕饰精妙华美,堪比艺术品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1871年花尾渡雕饰工艺美轮美奂,图源维基百科

传言,因为一位香港巨贾搭船前往省城(广州)觉得不舒服抱怨了一下,被服务员讥讽想舒服不如自己造一只。气愤之下,这位巨贾便造出了极为精美的花尾渡,使得其他有钱人也纷纷跟风,意外造就了花尾渡争艳的风气。

实际上,花尾渡越来越精美是源于各大航运公司的商业竞争。《广州轮渡志》里记载,1921年一位名叫潘六的商人以每年缴饷毫银1.8万获得了珠江过海电船承办权,组成“省河电船过海忠信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广州第一家轮渡公司。

在他的刺激下,不仅引来了众多商人参与承办南北渡江业务,更是进一步扩大了渡轮地图,珠三角各个地区与省城之间往返航线逐步铺开。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些花尾渡大多能做到“夕发朝至”,也就是睡一觉就能到目的地。

老一辈广州人听说过的名号,像是“西江皇后”、“新发利”、“悦来”等等花尾渡,都是把颜值和服务做到极致的代表。在船只里面不仅有人唱粤剧、打麻将、听讲古,还有兜售各地特产的“临时墟”,要是有钱你还能叫叉烧、蒸排骨等美食吃吃。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夜晚灯火璀璨的花尾渡,图源网络

花尾渡运货又运人且船只行驶不灵活,这便被土匪盯上了。常常有土匪前后夹击,登船要收保护费,不给便杀人越货。这逼得花尾渡的船主斥资购买枪支、雇佣人员组成护航队,航行一次需要四艘以上的花尾渡并列前行,冲过高危水域。

花尾渡终究难逃一劫,在抗战期间被日军全部无理征用,轮渡企业遭受沉重打击。

1952年,广州市轮渡公司成立,也就是现今的广州客轮公司。轮渡公司刚成立时,仍然以木壳船为主,不过经过不断发展船只数量、航线设置以及载客量都在飞速提升。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木壳船,图源广州交通集团

但由于60年代木材紧缺,造木船越来越困难,钢壳船就更不可能了,一种新型的钢丝网水泥船就诞生了。一方面,水泥船解决了新船建造迫在眉睫的难点,另一方面,水泥船安全系数不足,一碰撞就完蛋。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水泥船制造过程,图源水印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水泥船外观,图源网络

直到1978年,广州第一只钢壳船下水营业。在短短的6年内,市内49艘木壳船和14艘水泥船全被钢壳船替代。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当时的铁壳船,图源水印

80年代改革开放广州一片生机工厂多了起来,来往河南河北以及芳村的人流量也越来越大,轮渡需求量也达到顶峰。在27条航线、48座码头、62艘船只的黄金期,曾创下一天10万人次的最高客流量、年发送旅客近1.1亿人次的辉煌纪录。最为繁忙的必然是黄沙至芳村的航线,上下班高峰期可以排队排到珠玑路。

也因为轮渡人流量极大,促使船票从原来的一次性纸质票换成了耐脏、耐磨损、可反复使用的塑料船票。当年收票都是用大桶装,大家上船前把票扔到大桶里,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得摆上一个空的大桶,不停轮换。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纸质船票,图源水印

每逢除夕、中秋等节假日,人们都爱带着一家大小坐船过河逛花街、游玩,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直持续到天亮,有不少航线是有通宵班次的。

然而,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轮渡注定被替代的结局。

一种交通的衰落,一个时代的落幕

1966年7月,疍家人开始上岸生活。政府为了安置他们,在滨江东、如意坊和芳村一带设有水上居民住宅区。从此,横水渡告别珠江,疍家文化也成为了博物馆的收藏品

从1993年开始,坐渡轮的人数开始以15%~20%的速度逐年递减,因为在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过江大桥拔地而起,大家现在每天通勤都必然经过的海印桥、解放桥、鹤洞桥等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珠江隧道也逐步建成通车。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刚开通的海印桥,图源海珠发布

1997年地铁1号线开通,芳村-河南-河北-天河之间的路程不再遥远,联系变得无比紧密。

无论你是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还是坐巴士、坐的士,都能自如从容地度过河对岸,轮渡对于本地市民的日常来说,真正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骑自行车过海珠桥的壮观景象,图源水印

与曾经的水上功臣一一道别,成为了千禧年后的常态。

有着30年历史的“黄沙–芳村”通宵轮渡,于2008年停航,而在停航前每个航班运客量仅为11人次,于最风光的几万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广州最后一条通宵轮渡线路,已取消。图源水印

2014年,穗轮217铁壳船停运;2018年,穗轮807铁壳船停运,至此珠江上最后一搜的铁壳客船告别历史舞台。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大铁壳,图源南方都市报

比“大铁壳”提速1/3的水上巴士,成为了珠江上的主力,它们不仅拥有落地玻璃窗,可以超180度观看珠江美景,还有舒适的空调,安全性能更上一层楼。

暂别鹤洞桥,你好白蚬壳!

▲水上巴士,图源网络

水上交通也从曾经的广州“生命线”,逐渐退居二线,变成接驳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辅助角色。

或许会为他们的冷清感到唏嘘,但这些轮渡依然是可靠的“老朋友”,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顺势顶上。有一次“沙湾飘色”引发万人围观的紧急状况,轮渡及时疏导大大缓解了陆路交通压力,也降低了发生人群恶性意外发生的几率。还有这次鹤洞桥封闭维修,水上轮渡为两岸居民提供了一个快捷过江的方式。

另一方面,从运人运物转的渡船转变成展现珠江美景的游船,广州的轮渡从为本地市民服务跨界到为外来游客服务,不可谓是转型成功的优秀代表。

各位自己友,

你们多久没坐过轮渡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 . 珠江轮渡,曾经辉煌

【2】广州日报 . 火船仔花尾渡“拍拖”八十年

【3】羊城晚报 . 这些年,我们一起坐过的珠江渡轮

【4】岭南星空下 . 影像广东 | 广州轮渡

【5】广州公交网 . 广州巴士情 – 从木船到水巴,轮渡老船长见证珠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