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留意,广东不少港式茶餐厅,特别喜欢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周星驰主演的经典电影《审死官》?可能这部九十年代的港产片,无论看多少次,总能让人笑到肚痛。
片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周星驰饰演的清朝状师宋世杰。他凭借一张嘴、一支笔,在公堂上为蒙冤者扭转乾坤。
但你有没有想过——古代的状师,跟现代的律师又有多大区别呢?而状王宋世杰又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点击收看视频
其实,哪怕到了今天,打官司依然是非常专业的事;更何况在文盲率极高的古代?当时的普通百姓不识律例、不懂衙门规矩,要想伸冤翻案,就只能找人代写状纸、出面辩论——这种“代理人”,就被称为状师。
他们熟悉律法和案例,能在公堂上据理力争。他们不只靠“扭计”、靠“度桥”,更讲究口才、策略,甚至要有一点舞台感。

▲图源网络
现在在内地当律师要读四年本科、通过司法考试;而在清代,只要口才好、写得一手好状纸,就能靠状师这个职业养家糊口,甚至名扬一方。当然啦,如果中过科举,那就更加吃香了。
说到这里,就要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宋世杰”这个角色。他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图源网络
其实,“宋世杰”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但并不是清朝广东的名状师。这个角色最早出现在清代的鼓词《紫金钗》中,原名“宋士杰”,设定在明朝嘉靖年间,是个正直敢言的刑房书吏形象。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京剧《四进士》,再演化为粤剧《审死官》,最终才在九十年代港片中,变成观众熟悉的“状王”。
更巧的是,清末山西确有一位革命党人也叫宋世杰,同名同姓,坊间便误传成“宋世杰是清朝广东的名状师”。
实际上,这个“宋世杰”从头到尾都只是虚构人物的集合体,是戏剧与电影共同塑造出来的形象。

▲图源网络
不过在宋世杰的背后,广东确实有几位真实存在、名声显赫的类似人物,被民间誉为“四大状师”——他们是:刘华东、陈梦吉、方唐镜和何淡如。
最早可考的是刘华东,他祖籍福建,是嘉庆年间的举人。刘华东不仅懂律例,还精通戏曲,甚至写过剧本《六国大封相》。他的书法对联《刘华东隶书八言联》,至今仍保存在香港荔枝角公园。
第二位是陈梦吉,新会人,有“桥王之王”的美誉。传说他写的状纸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庭审时能奇招百出,轻易讲到对方哑口无言。至于他最著名的对手,无疑就是“方唐镜”了。

▲图源网络
方唐镜真名潘镜,南海人,年少时中秀才,却因在公堂得罪上司,被“炒鱿鱼”,从此转行做状师。坊间最津津乐道的,便是陈梦吉和方唐镜的斗法,被粤剧和说书反复演绎,成为“正派 vs 阴险”的经典组合。尽管细节难以考证,但戏剧张力十足。

▲图源网络
四人中以风趣著称的,当属佛山的何淡如,本名何又雄。他中过秀才,却因代考丑闻被禁考,后来在香港、佛山教书、写状纸。他最擅长写诗和对对,不少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例如“丛桂有坊含湛露,六榕无寺挹清风”,就巧妙嵌入了广州的四个地名。

▲图源网络
所以,广东真正的“四大状师”,并没有周星驰扮演的宋世杰,而是——刘华东、陈梦吉、方唐镜、何淡如。那么他们的故事,又是如何从地方志书走上大银幕?
最早是通过鼓词传播。清末的说唱艺人把他们的传闻编成说书,加入对子、笑料、斗智桥段,越讲越精彩;紧接再改编成粤剧,比如《扭计陈梦吉》《审死官》等,把状师搬上舞台,成为岭南观众最喜欢的草根英雄。

▲图源网络
进入电视电影时代,状师自然成为了粤语影视的经典角色,除了早期的黑白粤语长片之外,我们这代人最所熟知的当然就是周星驰的《审死官》和《九品芝麻官》了;然后就是郑丹瑞的《金牙大状》、张达明的《状王宋世杰》,陈小春的《铁嘴银牙》等剧集……
这些题材几乎每隔几年就会重拍,成为广东人挥之不去的集体回忆。而方唐镜的故事最近几年甚至被改编为音乐剧《大状王》,亦广受好评。

▲图源网络
当然,近几年也不乏创新之作,例如港产电影《正义回廊》和《毒舌大状》这类叫好又叫座的现代律政片——前者改编自真实命案,以冷静视角质疑制度;后者几乎是现代版“宋世杰”,为草根争取公义。

▲图源网络
从状师到律师,从清代公堂到现代法庭,时代变了,身份变了,但我们对“翻案者”的喜爱从未改变。我们始终渴望看到——有人站出来,用语言挑战权力、用智慧还原真相。那在你心目中,哪一部讲状师或律师的作品最经典?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留言吧!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广东四大状师:谁是真?谁是假?》https://www.gznf.net/story/150245.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