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算是风俗还是迷信?

近年来,全国刮起一股“申遗”潮各地的传统习俗被列入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传承人、地方文化保育来讲无疑是好事。

但在香港,有一个“非遗”项目却在多年间备受争议,那就是——打小人。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在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惊蛰祭白虎”赫然在列。该项目的解说为:“每年‘惊蛰’当日,仪式参与者在路边、分岔路口旁、天桥底或庙宇内等地进行‘祭白虎’仪式,有些地方称该仪式为‘打小人’。”

 

那么将“打小人”列入“非遗”项目,究竟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01

打小人的精粹在口诀

据了解,“打小人”习俗起源于东莞、增城、四邑一带,早在唐代已盛行,当时被称为“厌诅”或“厌胜”,是以诅咒方式对付小人。

民间故事说,农历年过后,广东传统中的凶神之一——白虎会出来觅食伤人。百姓们为保平安,便在屋外挂上猪肉,这样白虎吃了猪肉就不会来吃人。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然而,某个村村长家有个贪婪的余伯父在夜里将村民挂起来的猪肉拿到市场售卖,结果白虎没吃到猪肉,就咬死了村里人养的牲畜。

考虑到余伯父和村长的亲戚关系,村民们敢怒不敢言。因为“伯父”同音“白虎”,“余”字拆开是“二”“小”“人”,于是村民便用草鞋一边拍打白虎纸一边大骂小人来泄愤。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纸白虎,图源网络

后来在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广州西关一带出现了专门“打小人”的走鬼档。

打小人的“神婆”主要是中老年女性,也被称为“小人婆”,一般是由家族传承、师徒教授等途径进入这行。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打小人”的习俗不仅历史悠久,讲究还不少。每年三月的惊蛰前后是打小人的高峰期,据民间说法,蛰伏时节万物被春雷惊醒,各种不堪之物也都开始活动,也寓意身边的小人开始出现。

“六”日和“除”日是传统中国宇宙观里阴数、阴日,所以也有地区在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历书记载的“除日”进行打小人仪式。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除了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讲究,打小人在地点上也有说法。

传说打小人一般要在阴暗、煞气大的地方才最灵验例如三叉路口、高架桥底、山边丛林间等,因此位于三叉路口的香港鹅颈桥底便成为了打小人的热门胜地。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位于三叉路口的鹅颈桥底,图源网络

另外,打小人也有一套特定的仪式。一般来说,打小人要经过以下八个步骤奉神、禀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进宝和打杯。

首先点香烛供奉天地神明,然后将委托人姓名和生辰八字等写在百解灵符上禀告。如果要打特定小人,则要将特定小人之姓名、生辰八字、照片、衣物等可以代表其身份的物品书写或放置在小人纸上。

接着“小人婆”会用鞋子殴打小人纸,通常还会伴随着“小人婆”的各种押韵的“咒语”,让人听起来格外的解气和带感。这也是打小人最精髓的部分。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milan盖

打小人的口诀千变万化,“小人婆”还会自己创作,不仅可以打头、手、脚,还可以打心肝脾胃肾。

疫情时期,“打你条小人腰,等你成日发高烧”可谓是最热门的口诀。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打小人口诀,图源网络

打完后,“小人婆”还会祭白虎,把小人纸放到老虎嘴边沾一沾,像是让老虎吓吓他,再把小人纸连同纸老虎烧掉。

然后撒芝麻、豆子等小物体或烧纸船、百解灵符等,以化解、消灾解厄。接着烧元宝、金银纸等供奉鬼神,即是“进宝”

最后投掷两个半月形的木块,如果出现一上一下的“圣杯”样式,则表示仪式完成。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当你了解这股神秘的东方力量后,如果想要亲身体验一次,该到哪里体验呢?

02

打小人也上网络直播

50年代,广州的街头还是随处可见的打小人摊档的,但现在只有惊蛰这天到寺庙里,像是“纯阳观”、“城隍庙”,才有机会打小人了。

而现存的打小人圣地,莫过于香港的鹅颈桥底,这里成行成市、全年无休。在光线昏暗的桥底,摆着神像、点着香烛的摊档一字排开,前来“打小人”的顾客们有序排着队,坐在小板凳上的神婆们也总忙得不亦乐乎,清脆响亮的拍打声和低低的咒骂声混合车声、人声的嘈杂,谱成一支奇妙的歌曲。

据了解,只需人均50港币顾客就可以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的打小人。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鹅颈桥打小人,图源网络

如果不能亲身去香港怎么办?如今“小人婆”的经营也是与时俱进,赶上互联网的潮流,开启线上打小人业务。

顾客可以在网上订购打小人业务,“小人婆”线下进行打小人的仪式并进行录像,之后再把录像发回。甚至有些摊档还开通了直播,下订的顾客可以实时观看打小人过程。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港媒

有些打小人经营者还开通了社交帐号:一位有名的“小人婆”就先后开设了Facebook专页、YouTube频道,甚至还有微博账号,客人遍布国内外……

小红书上,还有一些接代打小人生意的中介,评论区感兴趣的网友不少,不过实际生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小人婆”的社交平台截图,图源网络

打小人的形式丰富多样,“打”的内容更是少有限制。只要付得了钱,“小人婆”几乎什么都可以帮打。

在疫情期间就有很多顾客前来打“病毒”,打可能传染自己的“四方小人”。除了传统使用的、写上对方姓名的小人纸,现在有些顾客直接打印“小人”的照片来到摊档请“小人婆”打,甚至还有人打印政客的照片,特朗普也算是打小人摊档的“常客”了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打小人”的经营业态不仅越来越新颖,还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

 

有游客发现,如今打小人摊档不再是“走鬼”,很多摊位就挂着“持有香港商业打小人牌照”或“香港政府发牌”等横额。

 

据了解,这些经营者持有的牌照是一般商业登记,其业务性质直接登记为“打小人”,有些经营者还会在业务名称上登记自己的姓名,加上“中港著名神婆”的文字。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打小人商业登记,图源网络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打小人”还受到了官方的推荐。

 

香港旅游发展局网页介绍:“香港本土文化——打小人,也是港剧里经常出现的场景……可以把打小人看作是寻求发泄释怀及转运的方法。”并在文段末尾提议游客:“下次游港时若想发泄解解气,就顺便来打打小人吧!”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香港旅游发展局网页,图源网络

这一习俗确实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在电影《家有喜事2020》中,打小人的咒语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埞抖”,发展到英文版本“beat your little head, your work never go ahead”

电影中虽然有搞笑和夸张的成分,但是现实中打小人也确实已经走向国际,有“小人婆”专门设置了“beating the petty person”的英文价目表,鹅颈桥也常有外国人围观和参与的身影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另外,早在2009年“打小人”就登上美国《时代》杂志,成为“2009年亚洲安慰心灵的最佳事物”,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打响。

03

打小人会有法律问题吗?

尽管打小人演变出了一系列“新玩法”,也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去体验,但有人表示担心:打小人是否会触犯相关的法律呢?

实际上,打小人的对象不一定会是具体的人,很多人打小人只是像拜神一样走个仪式,求自己未来更加顺利而已。这样的打小人当然不会构成法律问题。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小人纸,图源网络

但如果是采用照片来打具体的人,就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过,如果被“打”的人并不知情,没人追究也就不会有问题……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另外,还有人疑惑在打小人时咒骂对方会不会构成侮辱罪

一般来说,打小人时咒骂的对象是纸人而不是当事人,不构成对他人的侮辱;并且打小人时的“诅咒”,如“食嘢係咁痾”“一世行衰运”等,还不至于到严重侵犯他人人格的程度,因此一般是不会触犯侮辱罪。

04

入非遗助长迷信风气?

打小人一般来讲不会触犯法律底线,在现代文明中依然能合法进行。

但是亦有人提出,打小人这种与科学规律相去甚远的文化习俗,为何仍能存在于香港现代化都市?又为何能在广东和港澳地区流传至今?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排长龙打小人,图源网络

这大概与广东和港澳地区的历史发展有关。香港以前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屿,而广东地区农业活动的起步也比较早,人们靠天吃饭的成分比较大,因此当人们遭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寄希望于各路神仙。

所以,打小人习俗的流传就有了寄望于玄学的思想基础。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香港渔村,图源网络

但打小人被列入“非遗”,实际上也引起过不小争议:

有人认为打小人有迷信因素,不应该被推崇。

有人觉得,打小人是咒骂特定人士的手段,行为带有恶意,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更是有悖于“文明”的现代观念。

 

除此之外,传承问题是“打小人”能否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的关键。有学者曾对“小人婆”进行采访,大量神婆自认为“打小人”非高雅工作,不会教导后代“打小人”技艺。若其“行者”逐渐减少,则“打小人”风俗也将逐渐灭绝。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也有人表示,“打小人”作为一种发泄排遣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甚至有人认为是“最文明的施暴方式”。

还有人提出,“打小人”承载着传统社会背后的历史和价值观,保留了民间朴素的信仰观念和宗教意义,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可以被包容,没有必要强硬淘汰。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网络

从心理角度来说,当人们在生活、工作、情感上遭遇挫折不顺的时候,借助打小人这一仪式来寻求发泄释怀或转运,何尝不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这些神婆们,更像是朴素的心理咨询师,倾听事主的痛苦和悲伤。有位资历深厚的金婆婆曾说道,她觉得自己更像是陪别人聊天的人。

来她这里打小人的人,不是只有女性,也不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有很多中年男人、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女都会来这里诉苦。

打小人入非遗:大湾区的“迷信”人设立住了?

▲图源Youtube

无论怎么说,打小人,映射着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背后,属于市井的一面。

在“手起鞋落”的喧嚣之中,鹅颈桥年复一年地倾听着港人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人生苦恼……

各位自己友,

你认为打小人是否应该被列入“非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