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辽宁、江西各地掀起“一市一款”校服款式征集热潮,试图以统一管理提升规范与效率。然而,这一举措却在家长与教育界中引发了诸多担忧,甚至被质疑背离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导致“校魂”与教育主体性缺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厦门在202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意见》,明确校服采购权下放至学校,打破“一区一款”的限制,允许“一校一款”。双十中学率先举办校服设计大赛,邀请师生、校友参与创作,最终入选的制服搭配校徽刺绣,被学生称为“想焊在身上的校服”。新规还规定,更换校服需半数以上家长同意,采购需三分之二家长表决,将决策权交还教育共同体。
曾经,厦门为降低校服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行全市中小学(公办)校服统一中标,招投标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确定校服生产厂商供市属校和各区选择。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统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于是,根据教育部和福建省的相关要求,厦门于 2023 年将校服采购改由学校自行组织,回归“一校一款”。
在厦门的新模式下,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校服,将学校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能让校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其德育载体和管理抓手的作用。“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特色,如果你整个市的校服款式都一样的话,其实很难分。”厦门的学生家长给出好评。也有教育专家观点认为,特定时期内“一市一款”是为了克服供应商售后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的弊端,但随着越来越多校服品牌的数智化转型、服务升级,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不能以剥夺牺牲学校特色和学生审美权益。
辽宁、江西等地推行“一市一款” 政策,从理论上讲,统一款式便于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诸多问题。“一市一款”可以预见的是校服质量难以保证,多家厂商可以自行生产同款校服,甚至小作坊仿冒校服难以避免,必然导向“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同时,更关键的是社会人士随便买个校服,就能混入学校,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应是学校精神风貌的直观体现。当所有学校身着相同样式的校服,学校之间的特色差异被模糊,难以通过校服这一视觉符号彰显独特魅力。
实际上,深圳推行“一市一款”逾二十年暴露严重的质量顽疾与美育缺失。2014年以来,深圳市校服供应企业确定为21家,家长可以通过指定网点自行购买校服。这种模式实质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的“限定交易”,剥夺了其他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2016年,发改委公布了四起行政垄断案件,其中包括深圳市教育局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指出深圳市在2011年和2014年校服招标过程中对于招标价格的规定实质是引导投标企业达成并实施了固定价格的垄断协议,限制了相关市场竞争。在关于深圳市教育局行政垄断的通报之后,深圳市再未公布校服产品的指导价格。这并不意味着深圳校服的价格会根据市场情况有所调整,相反,自2014年以后,深圳市校服价格始终保持不变。这也为深圳校服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据公开信息,2019年,深圳校服抽检的不合格率高达36.25%;2020年,深圳校服抽检的不合格率高达23.33%。
从“一市一款”到“一校一款”,校服政策的转变反映出厦门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与回归。校服不仅仅是学生的着装,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曾经深圳“一市一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厦门的“一校一款” 政策经验,则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制定校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美育需求以及家长的意见,让校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美好陪伴,助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