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她回答,一场雨足矣。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遛达了一阵子,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
若以这句话看今日之广州,难免令人感到唏嘘。
6月8日,台风“艾云尼”登陆广东,带来了近十年来最强的一次台风影响。
与以往的暴雨天不同,在这次大雨之中,公众的情绪有着微妙的变化——以往每逢遇水,大家更乐于上演“海景P图大赛”。但在这次暴雨中,“触电致死”事件反而点燃了大家心底里的某种焦虑与愤怒,城市内涝的老毛病真正受到大众关注。
其实,城市内涝一直是广州的老大难问题。
细数历年的每次暴雨,都几乎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对于生活在广州的小编而言,每至雨季,广州就像是倒退了20年。
然而每次水浸街后,朋友圈中的娱乐式调侃、媒体端上的“N年一遇大暴雨”……都让城市内涝问题一次又一次被忽略掉。
20年前,我们在暴雨天中哼着“落雨大,水浸街”;20年后,旋律没变,水浸街的景象也依然没变。
在“百年一遇”的大雨背后,识广希望用图片与你一同揭开广州的“内涝伤疤”,让我们看看,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的城市哪些地方变得好了,哪些地方却始终没变。
20年前的这个时候,一场特大暴雨,使得广州市桥河水位达到4.02米,创了历史新高。广州部分区域顿时成为了“威尼斯”。
然而与同时段国内发生的水灾相比,“洋”城中的汪洋海景不过是小儿科一桩。
那一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造成了全国性大水灾。
数十万解放军不断搬运沙袋填江补堤,有的索性跳到水中以人墙挡水。
这场“世纪洪魔”成为了水灾代名词,也为全国敲响了“防汛警钟”。
在这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布。纲要中提到,至2015年,省内特别重要城市排涝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
纲要的发布也意味着,广东省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但在2002年前后,广州人们对此纲要并不关心,当时对居民来说,最致命的不是暴雨洪水,而是一次爆水管。
回看2000年-2009年的新闻,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段时期广州的水灾,一部分是因挖路和水管老旧导致的水管爆裂所带来的。
2007年,南华西路,地下水管爆裂带来的巨大水浪冲破了水泥路面,自来水瞬间汇成小河,淹没了周边20多条街巷 / 图自信息时报
在2008年,亚运前夕,广州发起了一场空前的治水工程,治水投入将近500亿元,占了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1/6。治水工程中,就包括了投入9个亿来治理中心城区228处“水浸街”地段。
然而,这项重金工程却被称为“运动式治水”。即使治水之后,水浸街的问题依然突出。
2009年5月,一场暴雨前,身穿桔色防水服的市政维修人员用镐头撞击路边最大的圆形井盖,随后,他们掀盖、拉管、布置抽水泵,设置了警示牌……
这里是广州有名的水浸黑点——岗顶。直到2018年前,岗顶都是风雨必浸。市政维修人员只能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来排涝。
“每次下暴雨的时候,这里的主干道积水差不多能淹没半个车轮,”居民无奈说道,“没有办法,先天不足后天来补,还没下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这里候着了。”
岗顶的水浸问题甚至衍生出了一大特色行业——“摆渡”。
在太平洋电脑城附近,几个人熟练地拉来铁管、木板,架起了一座简易“桥”,然后站在桥边向过桥人收钱:“过桥费一块钱一次,给了钱就能过桥。”
而水中的平板车拉人、三轮车摆渡,更成为了有名的“岗顶水景”。有的三轮车摆渡人不出一个小时,就能赚上100元。
在城市的A面,亚运治水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城市的B面,岗顶的居民却是无奈地走在破桥上,任脚下雨水徐徐流动。
而亚运前的一场大雨,更是让“运动式治水”的漏洞展露无遗:
2010年5月7日,广州的一场特大暴雨,仅20分钟时间,就令多个地下车库惨遭“没顶”,车库变成了水库。
在雨灾后的2天,广东省各保险公司接到的车险报案就有1.2万件,估算损失高达1亿多元。损失之重,造成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车库的排水系统和管理问题一下子站在了大众视野前。
与此同时,在这场大雨中,豪掷八亿治理的水浸黑点也没有经受住考验。
在天河立交桥下的一路段,水淹至3米之深,有抢险人员甚至直言,这样的深度,如果不知深浅的人在马路上走或是驾车冲入水中,随时会被淹死。
这场大雨将亚运的表面光鲜洗刷干净,露出了白墙中不堪一击的沙子内里。
在这场暴雨后,2013年,有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广州在136个世界主要沿海城市里,受洪水影响所遭受损失的风险是最高的。
当时不少专家极力反驳该观点,广州市水务局更是发布了《广州水务白皮书》予以反驳,其中提到“预计到2015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然而2015年的一场暴雨,却让“24小时暴雨不成灾”成为空谈。
2016年,一场普通的雨,让长湴站瞬间化身为“游乐园”,也让大众对市政工程问题的不满推至了高潮。
当时新华社直接以《启用两年多的地铁站,为何经不住一场“常见的雨”》为题发起了质疑,而有关人士也分析,地铁站被雨水倒灌,皆因市政排水不畅。
但这次的质疑声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月后,广州水务局公布了26处水浸“黑点”,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来,水浸黑点从200多处减少到26处。
这组数据就如一场豪雨,将质疑之声完全淹没。
直到这次,雨中逝去的生命,使得广州的内涝问题、防汛工作中的漏洞再一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2018年6月7日,“艾云尼”登陆我国,给广州带来了“全城瘫痪”的灾难。而在这次雨灾中,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多起触电致死的事件。
在数据之外,有人用他们的生命为城市的内涝问题画上了一个感叹号,但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感叹号能变成句号。
20年里,我们在数据上看到了进步——8年时间里,水浸黑点从200多处减少到26处。
20年里,我们也在一次次的鲜血教训中,看到了这座城市20年来仍未改变的老大难题。
实际上,过往的雨天触电致死事件并不少见——2017年6月3日,广从公路龙归路口一个建筑工地旁,两名路人触电身亡;而在四年前,距离佛山母女触电的车站,也曾出现公交站座椅漏电的事件——只是,镜头对准了这些无辜的生命,也让淤积在这座城市多年来的问题一次性得到爆发。
一座城市是否先进,除了要看GDP,要看楼高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居住在这里的人有无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若是老天打个喷嚏,城市就感冒发烧,那这座城市的面子,迟早会被脆弱的“里子”所丢掉。
愿下一个20年,广州真能实现“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承诺;愿每一个汛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不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暴露这座城市的弊病。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本期撰文
二德
一个讨厌水浸街的普通市民二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