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年纪渐长,身边开始陆续听到一些朋友的“下半场”故事。特别是几位年过四十的同龄人,在过去一年里先后失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被迫开启了另一种人生轨道。

有一位认识多年的女网友,原本在一家合资汽车品牌的4S店担任零配件库存管理,算是典型的白领岗位。只是这几年油车销量一路下滑,公司业务不断萎缩,最终她也没能幸免,被单位以各种方式“劝退”。她一度感到迷惘和愤怒,但很快调整心态,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兴趣变成生计。

换作几年前,她大概也难以想象自己会在小学门口支起小摊,卖起亲手做的小吃。但她做得一点也不敷衍,每天亲自备料,试味调制,把本就喜欢的厨艺变成了谋生手段,有时孩子放学还会来帮她收摊,生活虽忙,却多了另一种节奏——一边在和前公司打劳动仲裁官司,一边靠手艺在街头站稳脚跟。她说:“可能赚得不多,但起码好过无所事事,何况做美食本来就是我的兴趣。”从办公室走到路边摊,确实有落差,但我却觉得她的故事比许多高谈阔论的创业演讲更励志。

还有一位朋友,是在国企做了多年建筑设计的资深人士,比我年长一点,对于岭南建筑以及广州城市变迁了如指掌,才华横溢,出过非常有深度的书,还经常被邀去搞讲座。但他的单位这几年因为房地产项目锐减,慢慢也失去了发展空间。他苦撑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也将和单位对簿公堂,开始筹划转型做面向外国旅客的“广州文化导赏”。

他坦言,最初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甚至连如何设计路线、取得导赏资格都要从头摸索。我听他说起这计划时,眼睛是发亮的——那些他过去用在建筑、文化、历史上的积累,终于可以有个新舞台。也许收入未必如从前稳定,但这是他真心热爱的方向,是他选择的,不是“安排”的。

而另一个朋友的情况则更让人挂念。她从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快消品行业工作,先后在一些知名的外资快消品企业担任销售支持与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可靠型员工”。但也许正因为她太可靠太稳重,反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够“锋利”。离婚多年,一个人独自抚养中学阶段的女儿。她之前的一份工作其实才刚满一年,就又被裁掉了,这份裁员显得毫无征兆,更让她措手不及。

这一次,她明显感到疲惫了。不同于前面两位还有一定的经济缓冲或伴侣支持,她几乎是背水一战。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向身边人诉苦太多,只是默默更新着简历,投递新的岗位(对了,如果大家有适合她的广州企业岗位也请联系我)。

还有一位朋友,是个来自中医世家的书画爱好者,擅长丹青笔墨,也很有才华。早年曾创业开公司,事业一度颇有起色,但这几年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客户锐减,维持运转已成负担。他其实早就想把公司关掉,却因种种手续牵绊,始终难以脱身,还频频遭遇各种无端纠纷。

于是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他还是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带着子女一同前往北欧一个从未踏足的小国,准备重启人生。他说:“哪里都难,但至少换个环境,也许能找回自己。”在这个年纪放下一切另起炉灶,这种决绝与勇气,也让我感到深深钦佩。

人生的“下半场”,不靠运气靠勇气

看着这些朋友的经历,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正在步入一个“无保障”的中年。那些曾被视为“铁饭碗”的岗位正在慢慢松动,那些我们以为能靠一技之长吃一辈子的行业,也可能在某一天就走向萎缩。而年龄越大,可选择的余地也越小。不是没有人愿意低头,而是很少有人真的准备好从头来过。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更佩服这些人。他们没有在被迫“离场”后怨天尤人,也没有一味沉溺过去的体面与荣耀,而是选择用力抓住眼下还能握住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小吃摊,一个文化导赏的念头,或者只是坚持继续投递简历。他们不是被时代打败的人,他们是试图在巨浪中换气的人,用片刻的呼吸争取下一次浮出水面的机会,那一口气,不是对抗命运的呐喊,而是活下去的执念。

如果你也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也许你我都该思考:我们能否在生活剧本突然转向时,依然保留重新编排剧情的勇气?那些年我们所受的教育、工作的经验、走过的弯路,其实从未白费——它们也许不是用来保你一辈子不失业的,而是在你失业时,撑你一把不倒下的。

中年,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全新的分岔路口。我们都得学会,不只是继续走下去,还要走出新的路。哪怕这条路不是我们原本设想的模样,但只要我们还在前行,它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