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技术乐观主义观点:
“AI来了,人人都能变聪明!”“互联网时代,信息平权,人人都能获取知识!”“技术会让社会更公平,推动文明进步!”
乍听之下,这些话似乎没错。但只要你稍微环顾四周,就会发现现实是另一幅图景:
技术确实越来越先进,但多数人并没有变得更聪明,也没有更愿意思考。
越来越强的技术,反而暴露了“思考的惰性”。
互联网早已普及,但愿意系统性阅读、持续性学习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多。
有人用它查资料、读论文、写作思考;更多人用它刷短视频、抢热搜、看段子。
AI工具越来越强,但很多人用它的方式,依然是:“帮我写一份PPT”,“帮我起个标题”,“告诉我答案。”
而不是:“帮我理清这个问题的结构”,“我写了这个稿,请你协助优化节奏与语言”,“能否用反方视角批判我这个观点?”

同样一套工具,聪明人用来放大认知,懒人用来逃避思考。
懒得学习、思考、创作,其实是人性的“默认设置”,从演化角度来看,人类本能就是趋乐避苦、节能优先。
思考,是高能耗的事;阅读,是慢反馈的事;创作,是高风险的事。
相比之下,刷视频、跟风评论、照搬内容,既轻松又快速满足感官。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哪怕有了再先进的工具,也更倾向把技术当成“遥控器”而非“扩音器”。
技术没有填平认知鸿沟,反而放大了它。
本以为互联网可以“让信息更公平”,但事实是:
懂得筛选信息的人,变得更有判断力;无法辨别真假者,更容易掉入信息泥沼。
本以为AI可以“人人变创作者”,但实际却是:有想法、有结构感的人,借AI如虎添翼;没有表达能力者,生成出来的文字依然无味、无效、无用。
技术并不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它只会放大你原本的思维方式。
这个社会的慢,是因为“大多数”的惯性,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平均速度决定的,而是靠“突破者”的出现。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不学习、不质疑、不自我更新”成为主流习惯,当“情绪主导、短期思维、复制粘贴”成了主流表达,那么,社会就会陷入一种“表面热闹、实则停滞”的状态。
我们并非缺少工具,也不是缺少信息,而是多数人缺乏面对复杂问题的耐心、勇气与意愿。
所以,AI不能救懒惰,它只能装备清醒。技术不是灯塔,而是放大器。它能让善于使用的人更强,也能让习惯依赖的人更快被淘汰。
你越主动思考,AI越像一个高效助手;你越逃避思考,AI越像一个废话制造机。
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不是“AI能帮我做什么”,而是——我愿不愿意成为一个真正愿意思考、愿意进化的人?
最后想说: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个社会的问题之一,恰恰就是:多数人选择不动脑,那就更不能等他们思考了。
你得先动起来,不只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的未来,被“大多数的懒惰”所定义。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观察或焦虑,欢迎留言分享你对这个时代“多数人现象”的看法。
AI在你身上,是解放,还是遮蔽?你,又愿意站在技术浪潮的哪一侧?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什么AI再先进都无法挽救愚昧?》https://www.gznf.net/column/149857.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