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网络舆论场就会被一场“性别大战”点燃。最近这次,是关于“大连女大学生与外籍男子”的事件。文章发表后,我们后台收到了极为两极化的反馈——有人坚定支持,认为终于有人敢于指出女性遭遇的结构性不公;也有人留言谩骂,怒斥“为荡妇洗地”“崇洋媚外”,更不乏对女性群体的集体攻击。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在过去几年里,从江西彩礼、大同强奸、捞女游戏等事件的争议,到“女拳”“母狗文学”与“雄竞文化”的流行,无数原本关涉经济、法律、社会结构的问题,最终都演变为性别对立。人们不再关注制度、责任、权力,而只盯着“男性”和“女性”两个标签,并迅速选边、对立、互骂。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舆论场如此容易滑向性别撕裂?

首先是情绪的便利性。性别差异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经验之一,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迅速代入,并做出判断。相比起复杂的法条、晦涩的数据、深层的制度逻辑,讨论“她有没有自尊”“他有没有担当”显然更轻松直接,也更能引发共鸣。
其次,是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在当今以情绪驱动流量的社交媒体生态下,“愤怒”成了最容易变现的情绪。一条“男人都这样”“女人果然如此”的视频,往往比一篇冷静分析的文章更容易冲上热搜。媒体和自媒体出于生存压力,也倾向于选择对立性的标题与内容来吸引眼球,进一步放大了群体间的误解与敌意。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现实中存在的大量结构性焦虑——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就业困难、婚恋焦虑、城乡断裂……而性别,是一种最容易被看见的“差异”。当人们无法改变现状、又难以触及真正的权力时,就容易将愤怒投射到“看得见”的异性身上。男性质疑女性“拜金”“占便宜”,女性控诉男性“自私”“不负责”,其实都折射着一个社会整体的失衡。
问题是,这种性别对立真的有助于解决问题吗?我们是否真正愤怒的是那个女孩的“交友自由”,还是愤怒于我们对外籍人士的不对等地位、对法律无力的焦虑?我们是否真的厌恶某个群体,还是厌恶自己所处的困顿、无力与被羞辱的感觉?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个人的不满被包装成“群体正义”,但最终却常常变成了“猎巫式的狂欢”。
真正成熟的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将矛盾从“互骂”引导向“共识”的社会。性别从来不是问题的起点,也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终点。我们需要的,是制度的更新、规则的建设、法律的完善,以及对个体尊严更深的尊重。
面对下一个争议事件,我们是否能暂时放下“男”或“女”的标签,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谁真正拥有权力?谁又该为伤害负责?也许,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开战的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何社会议题总沦为“性别对立”?》https://www.gznf.net/headlines/14985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