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花满天蔽月光”背后,那些常被忽视的故事……
最近有一首叫《大展鸿图》的神曲在抖音和 YouTube上爆红。虽然对这首神曲的评价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极具争议,但它开头那段婉转清亮的粤剧唱腔,却让不少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粤剧的声音竟然可以这么有穿透力。
▲点击收看视频
很多短视频配上这段旋律后,情绪立刻拉满,悲伤氛围瞬间到位。这段唱腔出自粤剧《帝女花》的开场唱段《双仙被贬》,也叫《树盟》,讲的是两位主角私下盟誓、表露心迹的一段,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结尾《香夭》。
只不过,《香夭》中确实重复使用了《双仙被贬》的旋律与部分唱词。因此,这两段常被观众混为一谈,甚至不少人以为“落花满天蔽月光”是诀别时刻的唱句。其实,它们分别位于全剧的最开头与最结尾,戏剧功能不同,旋律相近,情绪却一为希望、一为诀绝,反差之下,更添凄美。

▲图源网络
《帝女花》的故事并非唐涤生原创。早在1832年,清代举人黄燮清就写过一部昆曲传奇,也叫《帝女花》,讲的正是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的故事。不过,那部昆曲在晚清已失传,如今仅存文本,没有任何音乐流传。

▲黄燮清著作,图源网络
因此,1957年唐涤生创作粤剧《帝女花》时,并不是改编昆曲原曲,而是根据历史传说重新编写唱词、重新谱曲。你今天听到的每一段旋律,都是唐涤生团队为粤剧系统全新创作的音乐结构。
唐涤生是1950年代香港粤剧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帝女花》不仅是他个人代表作,也被广泛认为是粤剧史上最能代表这门艺术的剧目之一。

▲唐涤生,图源网络
坊间一直流传他曾师从“南海十三郎”,受过这位岭南传奇才子的指点,甚至电影《南海十三郎》也如此描写。
但目前并无确凿文献或档案佐证,而唐涤生本人在文字与口述中也未提及“十三郎”,因此学界多认为这是一则艺坛传说,不宜作为严肃史实引用。

▲唐涤生与演员,图源网络
在《帝女花》的舞台呈现中,除了剧本本身的文采与结构,最令人难以忽视的,是任剑辉与白雪仙这对黄金搭档。
任剑辉是粤剧最具代表性的“女文武生”,她以女性之身演出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毫无违和,反而散发出独特魅力。而白雪仙则是她长期合作的花旦,唱腔细腻,尤其擅长演绎含蓄克制的悲情角色。两人合称“任白配”,堪称粤剧舞台上最难以取代的组合。

▲图源网络
她们合作四十余年,被公认为“生死之交”。任剑辉病重时由白雪仙亲自照料送终,之后也由她守护与传承《帝女花》的所有遗产。她们未曾明说彼此的关系,任白之间的深情,或许正如那段唱腔——点到即止,却余音不散。
另外,剧中两人几经波折,最终在花烛之夜共饮毒酒,双双赴死。它既是对传统殉节观念的现代改写,也象征着对身份、气节与爱情的共同成全。

▲白雪仙悼念任剑辉,图源网络
不过,《帝女花》之所以能红遍华人世界,并不仅仅是因为写得好、唱得好、演得好,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950年代,中国大陆刚刚经历政权更替,而香港正成为无数人南下重建生活的地方。他们很多人正背负着身份失序的焦虑,而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悲剧,正好成为一种可供投射的情绪出口。

▲1950年代香港,图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未停留在戏台。
当时正值香港电影、电台迅速发展,任白主演的《帝女花》很快被拍成黑白粤语片、剪辑成电台广播剧、灌录为唱片,并流传到东南亚与海外唐人街。粤剧第一次打破地域与形式的限制,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媒介、跨社区”的文化现象。
那么,为什么一部诞生于七十年前的粤剧《帝女花》,还能在互联网时代被年轻人反复传唱、不断“出圈”?答案,或许仍要回到开头那段旋律本身。

▲《大展鸿图》MV
在网络平台,这段旋律被反复配用在“生离死别”“亲情纪念”之类内容中,甚至有人将“落花满天蔽月光”剪成15秒循环播放,用来营造一种“高级哀伤”的氛围。
若你完整听过《香夭》原段,会发现它的音乐结构极具层次感:由慢板起声,转入乙反二王,再递进至滚花,最后以“祭塔腔”戛然而止。情绪一波三折,层层递升,最终凝固成悲怆的高潮。

▲图源网络
那么,《帝女花》的这个故事,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简而言之:我们今天熟悉的“断头不死、完婚殉情”等桥段,其实几乎全是后人加戏。真实的长平公主,仅留下“断臂、被赐婚、早逝”三件可考的事实。
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祯自缢前挥剑砍伤十六岁的长平公主,断其左臂;五天后,她苏醒后隐居。直至北京再被清军攻陷后,被清廷发现。

▲图源网络
据清宫档案显示:长平公主曾经上书求出家,但不被允许,依然被清帝“赐婚”给原定驸马周显——即是《帝女花》中被改名为周世显的男主角,但婚后不足一年病逝,死时年仅十七八岁,而周显亦无跟随自杀。
整个事件其实是被清廷用来宣示“恩养前朝公主”,毫无浪漫可言。换句话说,《帝女花》只用了《明史》寥寥百字为骨,其余99%的情节,全是黄燮清与唐涤生分别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文学加工。

▲图源网络
从黄燮清笔下的昆曲传奇,到唐涤生1957年谱写的粤剧剧本,再到今天我们刷短视频时听到的一句唱腔,《帝女花》穿越了近两个世纪。
不过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愿意坐下来完整看完一部粤剧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未来,粤剧还能不能诞生出新的代表作?或者说,这门古老的戏剧形式,是否已经过时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帝女花》为何由粤剧经典变成抖音神曲?》https://www.gznf.net/entertainment/150417.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