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洲位于广州西部,面积26平方公里,东临珠江西航道,与罗涌围隔江相望,北、西、南面和佛山南海的里水和黄岐相连。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金沙洲(百度地图)

金沙洲其实是一个江心岛,正名是“浔峰洲”或“浔冈洲”,名字来自辖内的浔峰山。这个江岛由广佛两市瓜分,两地有着不同的称谓,黄岐人称之为“浔峰洲”,里水人称作为“草鞋洲”,原因有的说是它像一只草鞋,有的说是因它穷。广州管辖部分才是称为“金沙洲”,现在整个江岛都叫金沙洲已逐渐被人接受。

金沙洲旧时有十三乡,原来都属南海县辖内。1959年行政区域调整,十三乡中的沙凤、横沙划入广州郊区,属石井镇管辖。2002年沙凤、横沙从石井划出成立新街道。由于沙凤与横沙两村都带有“沙”字,因此合起来重新命名为“金沙”,于是一个新的地名诞生了,成为广州最年轻的地名,“金沙”寄予了人们对新街道繁荣发达的期望。

近年来,随着金沙洲大桥建成,以及地铁的开通,昔日被人们称为“西伯利亚”的金沙洲,成为了房地产的热土,十几个大型居住小区像雨后春笋般的建起来。目前金沙洲的“洲民”已超二十万,成为广州最具有自然特色的新居住中心。

这里山水秀美,浔峰山脉英姿独秀,浔峰山生态公园是“美丽金沙洲”的重要民生工程,拥有滨水漫步道和森林登山道,是市民新一个休闲去处。在浔峰山次高峰上有一个塔,叫浔峰阁,又叫景观阁,海拔95米,登上阁楼清风拂拂,金沙洲景观尽收眼底。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浔峰阁

金沙街的两个主要村:沙凤村和横沙村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

沙凤村是由沙贝和凤岗等村组成,凤岗据说是与石井凰岗相对应而名。沙贝的名气比凤岗要大,一般人只知道沙贝,不一定知道凤岗。这与金沙洲的一段珠江水面叫“沙贝海”有关,广州人称“江”为“海”,“沙贝海”两边是金沙洲和罗涌围,原来分别有沙贝码头和糖厂(华侨糖厂)码头,洲民和南海人去广州必须要坐船“过海”。码头在金沙洲大桥开通后关闭了。现在在横沙滨江公园处,新建了漂亮的金沙洲码头,可到黄沙和西堤。

沙凤村过去一百年,因为制藤业而风光过,其时沙凤村有“小香港”之称,其繁荣的景况可想而知。上个世纪,这里有一间全国最大的藤厂——南海藤厂,附近各村做藤的加起来有几千人之多。直至上世纪末,沙贝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最有名的藤制品产地。当时的藤都是从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进口,而做好的产品又远销海外。2000年后,由于生产成本上涨,藤业渐渐衰落。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陈子壮,壮哉!

古老的沙贝村,是岭南名士陈子壮的故乡,陈子壮(1596—1647),南海沙贝村(今金沙洲沙凤村)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其家族名儒显宦层出不穷,留下了“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的佳话,父亲和伯父皆是朝廷官员,母亲是南海九江人,也是出自书香门第。他23岁高中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礼部右侍郎。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抗清英雄,为明末“岭南三忠”之首。

1646年,广州沦陷,陈子壮和弟弟陈子升毁家纾难,捐资募兵,在南海九江举旗誓师抗清。战斗中长子陈上庸壮烈捐躯,最终在高明兵败,陈子壮及其幼子被俘,随后被押回广州。明朝降将、清总督佟养甲,在越王台将陈子壮处以惨无人道的“锯刑”,即将人从头顶锯下。但因人的躯体晃动,无法锯下去。当时陈子壮已成为一个血人,宁死不屈,对刽子手高喊:“蠢材,鎅(锯)人需用木板也!”刽子手才领悟用锯行刑的方法。行刑时,陈子壮依然骂不绝口,壮烈牺牲。至今“界人须用板”的典故仍在广州父老当中流传。

陈子壮就义后,其母闻讯自缢身亡。陈子壮一家为了民族和国家,牺牲巨大,很值得后人缅怀。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沙贝村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建陈子壮纪念馆,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陈子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烈事迹。

  据传,陈子壮的骸骨后由广州大佛寺僧人慕义装殓火化,骨灰安放于僧房的地下室之中。

广州的东皋大道也与陈子壮有渊源。当年陈子壮因得罪弄权阉宦魏忠贤,被削职南归,与堂兄陈子履在今中山三路北侧建私家园林“东皋园”,又名“东皋别业”,规模宏大,面积达数十亩,为明代广州四大名园之一。东皋大道因园得名,东皋园已荡然无存了。今东皋大道东西两边的街道,都属其园内。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金刚禅寺

靠近广佛交界处的沙凤钟村的金刚禅寺,是广州第六大丛林,占地面积三十余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佛像皆由樟木精雕而成,佛像巍峨,法相庄严,天王尤如金刚,栩栩如生。是白云区登记开放的唯一一所大型佛教活动场所。金刚禅寺,其前身为东岳庙,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东岳庙在明清时期,香火旺盛,信众如云。此庙于战乱时期遭毁损,后重建,文革时期不幸又再遭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在东岳庙原址上重建一座新的庙宇,改名为金刚禅寺,并在庙中设立东岳大殿,专门供奉东岳大帝。金刚禅寺特定每两年举办一届“禅武文化节”活动。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先锋古庙

位于沙凤村凤岗西约50号的“先锋古庙”,是一座区级登记文物单位。古庙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门上牌匾书“先锋古庙”,两侧对联为“勇冠三军千古?,恩覃四海万家春”。相传这座古庙是宋代杨家将后代流落到此所建。庙里曾有两个杨家将的雕塑,据说是杨六郎和杨宗保,在“文革”时被搜走。先锋古庙本来是一座很大的庙宇,“文革”期间主庙被破坏了,只剩下辅庙。村民说,解放前“先锋庙”周边赌馆、食肆、商行林立,祠堂庙宇很多,人气和香火都很旺。每年农历正月初,均有戏班子来此唱大戏好几天,热闹非凡。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锋庙”的香火依然旺盛,族人经常在此祭奠。现在古庙的四周已经拆成平地,只剩先锋古庙孤零零一间。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修葺中的兆年家塾

位于沙凤荣基里六巷的“兆年家塾”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时任平远县知县的李瑞征为纪念先人而建,用于自家子弟教学,“兆年家塾”浮刻石匾由晚清进士吴桂丹题写。吴桂丹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祖父。

该建筑所用材料均属上乘,其石雕、木雕、砖雕、灰雕等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室内地面水泥花砖来自欧洲。其本身更是中西古建筑艺术融合的杰作,大门、中堂、门窗、石柱都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该房屋由其后人继承,由于后人定居香港,古宅于2006年被人以70万元买下,并拟花300万巨资对其进行修缮,现正在修缮之中。其周边已基本上拆清光了,兆年家塾由于属于古建筑而得以保留。

沙凤村本来有数以百计的祠堂、书斋等古建筑,“文革”期间拆掉一些,村民为了建新屋,也拆了一些“妨碍地方”的旧屋,幸存下来的古建筑数量只剩原来的一两成了。

广州市一东一西有两个横沙村,一个在黄埔大沙地,一个在金沙洲。一般人似乎觉得黄埔横沙名气大些,其实金沙洲的横沙一点也不差。横沙村明清时代有50多间祠堂,可惜现在仅存八座,最著名的是招氏大宗祠和仲山招大夫祠。招氏大宗祠和仲山招大夫祠堂在政府重视保护下,均已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横沙村在清代出了两名进士、十五名举人、五名贡生。但是,横沙招氏最为有名的是被称为“粤讴鼻祖”的招子庸。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粤讴鼻祖”招子庸故居

招子庸,南海(金沙洲)横沙村人(村中尚存其故居,横沙西约十巷一号),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代文学家,其文笔矫健,诗文造诣颇深。在屡次应考进士均落第之后,遂与文友在广州结集诗社相互唱和。其间,精晓音律的招子庸,搜集了不少青楼歌伶咏唱的民间唱词俚句,以粤语韵律加以变调整理,编撰出版《粤讴》一卷,收录100多首曲目,把广府说唱艺术推向更绚烂绮丽的高度。招子庸是最早、最系统和完善地收录粤讴这一种广东民间曲艺之人,故有“粤讴鼻祖”美誉。

粤讴是广东通俗说唱文学形式之一,起源于疍歌和咸水歌,在南音基础上发展而成,被誉为“粤语情歌”,它与木鱼、龙舟、南音同属于粤曲的歌谣体系。粤讴是曾经广泛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的民间曲艺,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现在粤讴是白云区非遗项目。

曾任香港总督的英国学者金文泰爵士更把《粤讴》译成英文,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版,名为《广州情歌》,推介至欧洲。民国时期,胡适也把粤讴抄在自己的日记中,并称招子庸为“用广州土话作《粤讴》的大诗人。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财神大仙庙

横沙村特色文物建筑财神大仙庙,位于珠江边,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几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本是财神庙,供奉的是财神爷。后来,这个庙开始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大仙”指的是吕洞宾,因此民间俗称这里为大仙庙,或者尊称为吕帝庙。旧时当地居民出行全部依靠船只,大仙庙所在之处的锦鱼咀码头,是当地人气最旺的地方,人来人往十分繁华。

大仙庙历经后来几次重修与加建后,已演变成一处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独特建筑群,由财神殿、吕帝殿、亦鹤山楼、拜亭及附属加建部分组成,是广州从清朝末年到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广州仁威庙拨款,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大仙庙进行修复。

经典广东音乐的诞生地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意想不到,《雨打芭蕉》这首经典广东音乐的诞生地竟然是横沙村。一百多年前金沙洲大仙庙一带和锦鱼咀古码头十分繁华,人声鼎沸,过往客商络绎不绝,被人称为“广州的秦淮河”。初夏的一天,大雨突然从天而降,行人慌忙躲到周围的芭蕉树下避雨,雨点噼噼啪啪打在芭蕉叶上,时紧时慢,时密时疏,急速时如万马奔腾,缓慢时如独驹漫步,宛如一首美妙的奏鸣曲,这极具节奏的风雨,激发了避雨的一个民间艺人的创作灵感,他情不自禁地拨动琴弦,就着雨打芭蕉的节拍弹奏起来,雨停曲止,众人齐声叫好。艺人将不经意的创作整理记谱,一曲优美动听的传世经典《雨打芭蕉》便诞生了!该曲经过历代艺人的演绎改编,其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

《雨打芭蕉》文革时曾改名《蕉林喜雨》,乐曲也有所改动,后恢复原曲原名。值得一提的是,夺得国家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奖——“文华大奖”的舞剧《沙湾往事》也是以《雨打芭蕉》为主题舞曲。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西关艇仔粥竟是源自横沙

  很多人以为广州著名小食“艇仔粥”出自广州西关荔枝湾,其实是源自横沙大仙庙下的锦鱼嘴古码头一带。当年,金沙洲大仙庙香火鼎盛,锦鱼嘴码头停靠着很多疍家船,向过路客人出售放有一些打捞上来的新鲜小鱼虾蟹的粥,很受欢迎,有时煮多了,便将船开至下游的荔枝湾、白鹅潭一带去叫卖。没想到西关一带的富商们觉得十分美味,于是风行起来。后经后人不断改进,成为今天深受欢迎的西关美食。因为粥是在小船上卖的,广州人叫小船为“艇仔”,所以被称为“艇仔粥”。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卧云庐

位于横沙滨江公园,有一古建筑叫“卧云庐”,原称“藏修精舍”,是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由清末横沙村乡绅招尊四先生联合南洋侨商筹建,是一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藏修精舍原是供奉“吕洞宾”之地,因旧时从横沙村远望,郁郁葱葱的树林,云雾飘渺,借着一轮明月,这座建筑仿佛卧在云彩之上,久而久之“卧云庐”便代替了“藏修精舍”。每当月悬夜空,不少文人雅士相约卧云庐赏月,把酒吟咏,“云庐赏月”成了横沙八景之一。历经岁月洗礼,曾占地四千来平方米的园林已被毁,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座二层楼、一片半月池塘、一座石桥(池上本有两座对称的桥)、几棵古树。卧云庐主体建筑犹如缩小版的广州大元帅府。解放后,卧云庐经历了多次变迁: 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疗养院,70年代被用作生产队的自办磨粉厂,80年代成了外资藤厂厂房,90年代又成了家具厂仓库,现用作金沙街艺术馆。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科学奇才邹伯奇

同属金沙洲的黄岐泌冲,有一个晚清科学奇人邹伯奇(1819-1869),是中国晚清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邹伯奇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生于南海泌冲一个教书人家,自幼聪慧过人,喜爱科学实验和音韵研究,精于天文历算。他的科学研究和成就是多方面的,天文、数理、物理、地理和光学仪器制作等都有杰出的成果,被称为中国的牛顿。

邹伯奇1844年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他还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对数尺等,最早定名了“硝酸”、“盐酸”、“醋酸”三类酸性物质。他先后用自己的方法改绘了当时最具权威的全国地图《皇兴全图》,他率领弟子绘制《广东省地图》、《南海县地图》、《浔冈州地图》。他在数学、力学、光学和天文学诸方面著有文章十几篇,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他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家乡人为纪念邹伯奇这位科学奇才,将泌冲的学校、公园、道路和桥梁冠以伯奇之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

金沙洲访今怀古 || 李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