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门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据说还引发了资本市场震动、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培训机构裁员等等连锁效应。
对于整顿校外培训这件事,我在网络上看到两方面完全不同的意见。
一方的意见认为,校外培训高收费、制造焦虑,就应该取缔,最好是时光倒流三十年,回到当初没有补习班的年代;
另一方的意见则认为,压制了校外培训,并不会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只会让大家曲线救国,把家教请回家,如此一来更有利于富裕家庭,不利于教育普惠。
听起来,两方面的意见都似乎挺有道理。回到没有补习班的年代,确实挺美好的;可如果没有了补习班,难道家长学生们就真的不补习了?
事实上,不论是那些选择鸡娃的家长,还是无奈躺平的父母,对于教育内卷的现象都意见多多,没有人觉得满意,只是在困境之中按自己的资源能力尽可能寻找最优解而已。
只是,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人的最优解,往往不是社会的最优解。这也正是大家看到的现象:鸡娃的家长因为剧场效应,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差,却不敢不投入;躺平的家长无可奈何,只能一边看着别人的孩子越跑越远,一边抱怨教育不公。
而大家近期热议的资本对校外培训的“挟持”,其实无非是放大了这种现象,把更多家长推进“鸡娃大赛”之中。实际上,资本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
那么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用我们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学校教育服务供应之间的矛盾。
大家知道,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一种信仰。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都让中国人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再不济起码可以保住生计。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于教育的公平,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因为既然教育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教育不公平,则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没有了。
问题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不是普惠的,而是选拔式的。选拔的方式和标准各有不同,但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有人上榜,有人落榜——这是所有选拔机制的必然结果。
那么既然高等教育是选拔式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一旦竞争不可避免,那么就不可能阻止有的人更努力,投入更多资源。我小时候没有课外培训,但我爸妈是大学生,我小学四年级我爸就教我解方程式了,硬要说起来,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校外培训机构,只是为那些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手段而已。
那为什么大家需要去上补习班?最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校内教得不够;一个是想要在竞争中获胜。
校内教得不够,很有可能是因为现在学校减负减过头了。最近这十来年一直提倡减负,搞“快乐教育”,客观上让学校很多的教育任务都外包给了校外培训机构——学校不教,考试又要考,不补习咋办?
我一直很怀疑我们把“快乐教育”的意思给理解错了,以为光玩不学就是“快乐教育”。
其实“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吧?
至于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基本无解,毕竟竞争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进步的根源之一。你总不能一边要考试,另一边又不让人用功吧?
所以说,能部分解决教育焦虑的办法,不是打击校外培训,而是大力提升校内教育能力,让那些转移到校外的教育功能尽可能重新回到校内。
(顺便说一句,我发现这个号聊教育的话题,通常阅读量比较低,是因为粉丝以男性为主的原因吗?爸爸们都这么不关心子女教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