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珠中路福地巷,许多人都会想起伦文叙。但其实从福地巷出来的历史名人,又何止伦文叙?清末大外交家杨枢,就是其中之一。

杨枢(1844—1917),字星垣,回族人,祖籍盛京(今辽宁沈阳),生于广州,隶汉军正红旗,故居在海珠中路福地巷。清同治六年(1867),23岁的杨枢进入广州同文馆学习英语。在读期间,他与同学长秀合作,收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编译成《各国史略》一书出版,还参加翻译《国际公法》。

从福地巷出来的大外交家

杨枢

同治九年(1870)杨枢从同文馆毕业,即入北京同文馆深造。清光绪二年(1877)何如璋作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时,杨枢为两名同行翻译之一。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对杨枢的学识与才能十分赞赏,委为广东道督办洋务。其后经张之洞奏派赴日本考察,出任大清驻日公使馆的参赞兼西翻译,参与调查和处理1886年日本长崎发生北洋水兵与当地警察流血冲突事件,最终使得到较为圆满的结果,光绪十三年(1887),朝廷调杨枢出任驻日本长崎领事,至光绪十七年(1891)止。

从福地巷出来的大外交家

杨枢(前排 中)时任清政府钦差出使日本大臣

从福地巷出来的大外交家

晚清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候补四品京堂出任大清驻日公使,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卸任归国。大清历史上,杨枢是唯一具有穆斯林身份的驻外公使。他的二弟杨勋也作为使馆随员,一起赴日。

在杨枢担任驻日公使期间,恒以推动中国青年赴日留学为重要使命,适逢日本颁布《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即所谓“取缔规则”),引起中国留学生强烈抗议,部分留学生甚至实行罢课,并号召全体退学回国,从事革命。杨枢抱着“期望中国早事维新,人材愈众”的心理,进行斡旋调解,劝导学生以国家大局为重,努力学习,“考求实学,归飨我国”。

福地巷

从福地巷出来的大外交家

不久,日本方面决定暂缓执行“取缔规则”。罢课学生相继复课,风潮遂告平息,杨枢谆谆勉励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古然也。近者国家振兴学务,修订法律,盖亦有鉴于此。于是有志之士,连袂东来,研究日本维新以来之政策,及近世富强之效果……但愿诸生,出其所学,转授同胞,以开民智……以期实行,富强或有望乎。”(杨枢《法政速成科第一班毕业典礼致词》)虽然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迭经起伏,危机重重,但留日学生不仅没有减少,还逐年上升。杨枢初任驻日公使时,中国留学生仅千余人,三年后,已增至八千余人,这与他具有为国家现代化培育人才的强烈意识,不无关系。

清宣统元年(1909),德宗皇帝和慈禧太后同日去世,杨枢被委派到法国、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日本等国,担任致谢吊祭的六国专使。随后奉命出任驻比利时公使。宣统三年(1911)杨枢以年事已高为由,告老还乡,定居于海珠中路福地巷。1917年顺主归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